劉超 張紅兵 馬愛玲 郭春光 徐小云
摘 要:就業是人們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的前提條件,不僅是衡量高等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也是關系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數量持續上升,同時就業難度不斷增大,在美麗鄉村建設大背景下,農村需要大量高學歷人才,但絕大多數大學生愿意在城市就業,尤其是發達城市,所以農村急需高學歷人才,而現代大學生不愿意面向農村,這一矛盾就顯得尤為突出,如何解決這一矛盾也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面向農村;美麗鄉村建設;對策研究
一、引言
近幾年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數量持續上升,高校畢業生已逐漸成為社會新增勞動力的重要來源之一,大學生就業難度不斷增大。而就業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大學生能否充分就業,不僅關系到我國高校所培養的大學生充分發揮作用,以自己所學服務社會,也關系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為此,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話題。
在美麗鄉村建設大背景下,農村需要大量大學生人才,然而絕大多數大學生愿意在城市就業,城市經濟、教育、文化等方面相對于農村有優勢,農村在再教育、再培訓上很難吸引大學生留在農村就業,這就導致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困難,另一方面農村缺少人才現象嚴重。為了更好地發展農村經濟,現迫切需要樹立新的理念,指導和服務大學生面向農村就業,盡快補足人才短板,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推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所以,指導大學生面向農村就業是高校目前必須重視的一項工作。
二、大學生面向農村就業的現狀
一般所說就業難,主要表現在條件優越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而對于中小城市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西部邊遠地區,大學畢業生找一份工作并不困難。近幾年,在國家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政策指導下,面向農村就業雖已普遍為大學生所知曉,但是由于觀念上的問題,農村地區仍不被看好,就拿筆者所在院校來說,每年高職畢業生中到基層工作占畢業生總人數的80%,但是真正到農村基層就業的畢業生人數卻不到3%,人才扎堆于東部發達城市比較明顯,國家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和農村就業的政策仍應進一步顯現和加強[1]。
三、影響大學生面向農村就業的因素分析
目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主要有三種途徑[2]:一是政府和準政府崗位(指由政府財政支付的各種服務農村基層工作的崗位);二是市場化崗位(主要指各種農村組織或農業企業中的工作崗位);三是自主創業。而高校畢業生不愿到農村基層就業的主要影響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崗位供給數量有限
實現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農村基層具備相應數量的崗位安排是一個基本條件。但是,出自傳統的觀念和計劃體制的影響,排除一些由于觀念等不愿到農村基層就業的高校畢業生這些因素外,農村基層提供的專業對口崗位數量幾乎很少。農村地區許多基層崗位由于經濟現狀和入編名額等方面的制約,無法滿足招納更多的優秀高校人才,許多農村一線就業機遇中的崗位成為“官二代”的專利,短時間內新崗位不太可能空出給高校畢業生。
(二)亟需大力制定和落實相關配套政策
經調查,經濟待遇、物質保障及社會保障等是高校畢業生對于到農村基層就業最關心的問題,也是社會當前還難以滿足的,制定與落實各項鼓勵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是首要問題。這需要各級政府真正充分重視起來,在制定及落實配套政策時及時考慮到畢業生這方面的需求。
(三)基層創業困境頻頻
農村創業形勢較嚴峻,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首先要歸咎于傳統觀念的狹隘,認為在高校畢業沒有找到好的工作或回老家創業,就會被認為讀書沒有出路,這種狹隘的思想觀念與目前的市場經濟大潮流的沖突和矛盾顯然不可調和。另外,要想在基層進行自主創業需要大量的實用知識和技能,但當前高等教育中的現狀顯然不能滿足有這些創業打算的學生的需求[3]。
(四)農村基層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錯位
高校的教育模式與農村基層需求現狀沒有切實做到有效銜接,在包括專業設置及課程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缺乏實際社會需求的針對性對接,并缺乏科學的漸進調整[4]。若農村基層就業中新出現的崗位對高校畢業生有特殊需求,但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還停留在數年前的標準,畢業生仍然無法得到滿意的工作,只有高校對農村基層人才培養模式和社會基層的實際需求做到科學靈活地銜接才能打破農村基層就業供需雙重矛盾的“瓶頸”。
四、促進大學生面向農村就業的對策
(一)保障畢業生到農村工作的利益需求,完善激勵機制
因農村基層單位本身的原因影響畢業生到農村工作積極性,當地單位應該提高工資、增加設備、優化環境等,解決畢業生的擔憂。相關部門和村干部應該把中央和各地的政策落到實處,積極制定更優惠的措施,如在職稱評定、公務員錄用、崗位安排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5]。加大引導和鼓勵的力度,對在農村工作表現突出者應給予相應回報和政治待遇。另外,對于想扎根農村的畢業生,各地政府可以出臺更加優惠的政策,對農村就業的畢業生采取寬松的戶籍政策,可以自愿選擇戶口是農戶還是非農戶[6]。諸如此類的政策可以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安心在農村工作,奉獻自己的青春,讓他們成為農村所需求的主人,這樣既有利于畢業生在農村的創業,也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了有利保障。
(二)增加基層崗位,讓更多的畢業生到農村開拓事業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做好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國家實施的面向基層就業的內容主要包括: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高校畢業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等。各基層單位可適當增加基層崗位,給更多的畢業生提供機遇到農村開拓事業。
(三)家庭轉變傳統就業觀念,鼓勵子女到農村就業
現在高校畢業生選擇到農村基層就業,對基層有深厚的感情,想去農村實現自己的價值的學生中很多都被家長否決,父母辛苦賺錢,省吃儉用,把子女送到城里來,目的就是想走出農村、縮小貧富差距。高校畢業后,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留在發達地區工作,享受更好的生活環境和薪資福利。據調查,有50%的父母要“根據待遇情況”再決定是否鼓勵自己的子女到農村就業,對于自己的子女到農村就業,則給父母帶來思想上的落差,可以說給他們丟了面子[7]。
傳統就業觀念是影響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長應該鼓勵和引導子女到農村就業、創業,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要扎根農村,立足基層,讓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而現階段美麗鄉村建設的時代背景也會給廣大畢業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機會[8]。
(四)高校應建立長效機制,創新農村基層就業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要有針對性地做好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就業觀,引導他們在就業時將個人利益與社會需求充分結合起來,做到從實際出發。
五、結語
隨著我國大學生規模的日益擴大,大學生就業問題也隨之被全社會所關注。美麗鄉村建設大規模需求人才,引導和鼓勵大學生面向農村就業已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通過對大學生面向農村就業的現狀進行調查,在了解其現狀之后,通過分析得出,影響大學生農村就業的因素有農村方面、國家政策、大學生自身、高校四個方面的因素,并針對這些因素提出了解決的對策,如制定更優惠的政策、增加基層崗位、完善激勵機制、轉變家庭觀念等來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創業。
參考文獻:
[1]王俊,大學生農村基層就業問題研究,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07):164 .
[2]張平,石亞娟,王勝遠,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對策,現代教育管理,2010,(6):126-128.
[3]左軍,嘉興市大學生創業問題研究,統計科學與實踐,2010,(7):24-26 .
[4]張雅光,農村基層對大學生的需求與就業供給狀況分析,學術論壇,2009,(9):190-193.
[5]周乃武,李春,就業新形勢下政府部門對引導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對策,出國與就業,2010,(9):27-28.
[6]黃雄,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政策建議,辦公室業務,2010,(5):50-52.
[7]賀佳欣,宋紹富,趙娟,大學生新農村就業困境及出路探索—以河北省為例,就業指導,2010.8,6(8):100-101.
[8]蘇武,大學生基層意識教育的認識和思考,科技文匯,201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