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鋒 王智鴻
摘 要:《視聽語言》是動畫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如何有效提高學生對影視動畫藝術的鑒賞能力,并運用所學知識點指導實踐,是本課程的重要任務。本課程在開設初期,以教學鑒賞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各個知識點,作業工作量較小,實踐性弱,學生的獲得感不強;改革后,在原有基礎上融入拉片訓練作業和模擬拍攝兩個環節,讓理論和實踐有效結合,取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為他們未來的導演之路做出了良好鋪墊。
關鍵詞:創新型;視聽語言;創新;拉片;模擬拍攝
《視聽語言》是動畫專業必修課程之一,通過本課程的系統學習,要提高學生對影視動畫藝術的鑒賞能力和實踐水平,系統學習視聽語言的相關知識點,如影視造型三元素、運動鏡頭、景別、剪輯、蒙太奇手法、軸線與調度等,通過這些影視知識點的系統學習,指導學生進行畢業創作、影視動畫創作等,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電影是一種語言,一種獨具魅力但又需要學習的語言。就如同和英國人交談或者閱讀英文書籍,首先要學習英語一樣的道理。語言同時也是一門重要的技巧,我們自古就有“妙語連珠”“談笑風生”等成語形容良好的口才。那么如果我們想真正地看懂電影,我們又怎能不了解和掌握電影的語言呢?本課程最重要的一點是:不是從我們常見的從劇本、人物、情節、選材等文藝作品常規欣賞角度來讀解電影,而是從電影視聽語言的角度讀解電影,運用專業知識點來衡量作品的品質。這種從電影專業角度讀解影片的方法,對動畫專業學生學習影視動畫作品創作,將來成為合格的電影導演提供了重要的幫助。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構成電影的基本元素,了解視覺影像和合理聽覺創造的方法,掌握電影的鏡頭語言應用,掌握電影剪輯的技巧與方法,通過蒙太奇手法培養講解故事的能力等,為踏入社會從事影視動畫積累經驗。
自我校開設動畫專業伊始,《視聽語言》課程就已經成為專業必修課。本課程在開設初期,以教學鑒賞為主,采取教師播放分析經典電影、經典案例為主,通過數量的積累,讓學生通過反復觀看案例,來理解掌握課程中的各個知識點。課程結束后,學生的主要作業就是完成一篇電影影評論文,即通過分析個人最推崇的電影作品,以圖文的方式進行剖析表達。這種學習方式的特點是學習輕松愉悅、學生被動接受各個知識點,作業工作量較小,實踐性弱,學生的獲得感不強,因為缺少反復的實踐和必要的練習,學生很快就遺忘了知識點,這是課程的短板。
針對以上情況,近幾年,在《視聽語言》課程中,進行了一些大膽的嘗試和創新,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主要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加大作業工作量,在完成一篇影評作業的同時,還要進行不少于100個鏡頭的同影片拉片作業。拉片,從表面意義上看,其實就是跟拉鋸一樣——一格一格地反復看、反復倒帶(盤),同時分析紀錄下你所看的、所總結的。一格一格地看電影,深度解讀電影。然后把每個鏡頭的內容、場面調度、運鏡方式、景別、剪輯、聲音、畫面、節奏、表演、機位等都紀錄下來,最后總結一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看電影亦然。拉片就是抽絲剝繭地讀電影,體會影片中導演的用心良苦和劇情的一波三折,體會影片的藝術魅力。電影專業修養的提高需要慢慢積累,通過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以專業眼光來“看”電影、學習電影制作、影評寫作,希望更加透徹地了解電影,希望從電影中獲取編劇、導演、攝影等技巧。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相對于悠閑地欣賞一部影片的普通觀眾而言,拉片的專業人士則要辛苦得多。小到一句臺詞、角色的舉手投足、鏡頭的推拉搖移,大到蒙太奇敘事方式和整體結構,都是拉片子所要了解分析的。分析者要把渾然一體的片子切碎,從色彩、臺詞、結構、表達技法等多個角度去思考。正因為如此,拉片子是編劇的必修課。拉片與影評的相同點:都是為了評析電影,是人們了解電影的一種方式和平臺;而不同點在于:拉片通常會選擇一個切入點,主要從視聽語言等角度解讀電影,針對知識點較強,有一定的學術和專業性,較冷靜客觀;通過拉片訓練,逐層剖析影片結構和影片技巧,對各個知識點仔細分析,通過體會“一切為劇情發展服務”的原則,來逐步體會電影導演的目的和設想,專業性非常強,工作量相比影評也大很多。另外,拉片分析也更有助于學生形象生動地理解個知識點,如軸線原理,如果不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很難充分理解,并在拍攝過程中自如地運用軸線原理。而影評在題材上較隨意自由、內容廣泛,一般從主題思想等方面立意,作者思想相對散漫自由,作者的主觀意識較強,由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往往對于一部電影作品,不同的觀者往往有著截然相反的觀點。
通過近幾年的拉片訓練表明,學生更容易接受課程中生澀難懂的知識點,并能夠把各個拍攝技巧運用到實踐訓練中去,實現了教學相長,推動了專業發展。
二、加入實踐環節,組織同學們以分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段經典電影作品的模擬拍攝、或者是融入個人創新元素的創新拍攝,通過拍攝仔細體會知識點對推動劇情的作用,體悟導演的良苦用心。如《視聽語言》課程中拍攝角度知識點,攝像機角度有仰拍,平拍,俯拍等不同的拍攝角度,在斯皮爾伯格的著名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作品中,對主人公奧斯卡.辛德勒就進行了大量的仰拍鏡頭,凸顯了男主人公英雄大愛的光輝形象,也融入了導演的主觀情緒,無疑是符合劇情主旨的。用平拍或者俯拍,盡管能夠完成對象的刻畫,但是取得的視覺效果肯定大不如仰拍,同時也違背了劇情的主題。模擬拍攝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就是能夠充分體會劇情的發展沖突和導演意圖,通過模擬時間拍攝掌握拍攝技巧。影視創作是一項實踐性非常強的工作,如果僅僅局限于紙上談兵,今后肯定不能在短時間內勝任電影導演重任。電影導演是一項既要顧全大局、又要謹慎入微的工作,通過這些積累,肯定為學生未來的導演之路打下良好基礎。
電影創作指制作電影的整個過程,一般商業電影制作可分三個步驟:一、拍攝前的工作,包括提構想、寫故事、分場大綱、簽導演、列預算、編劇本、看外景、找演員等;二、拍攝中的工作,即在導演的指揮下采密集作業方式進行,并由執行制片監督經費開銷、拍片進度和一切行政事宜。三、拍攝后的工作,包括剪接、配音、配樂、設計字幕、制作預告片,以及展開上片前宣傳等。 在攝制過程中,導演應有詳盡的分鏡計劃,并擬定拍攝順序,以便在燈光變動、演員支配的壓力下,求得快速之推展。對于攝影機、鏡頭的選擇,燈光的陳置,剪接、配樂的安排,則須工作人員與導演密切配合,以達到所需之效果,故一部電影是群體的創作,也是導演在各種張力下暗藏個人視野的藝術品。
電影創作過程關乎一部影片的成敗,整個拍攝制作過程也是電影導演投入時間精力最多的階段,是導演團隊智慧、心血的結晶。每部電影都有其最具有美學魅力,最具有畫面感的部分,同學們在選擇模擬拍攝對象時,也要有所選擇,選擇個人最感興趣,最能夠打動個人的部分,只有這樣才能夠吸取長處并能夠感動自己。另外,在學生模擬拍攝的同時,大家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主觀能動性,團隊合作,以模擬成片為主,在某些細節處,覺得導演運用地有失偏頗的地方,可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對影片進行創新,以更好的拍攝技巧推動劇情發展,來獲得更好的視聽效果,滿足一切為劇情服務的要求。
通過創新型動畫人才培養的《視聽語言》課程改革和創新,從這幾年的教學成果來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從近幾年畢業創作的反饋情況上看,同學們對于鏡頭語言,對于剪輯合成,對于影視造型元素,對于蒙太奇敘事方式等各個部分,都掌握地相對成熟靈活,比之前有了很大進步。在這里也祝福所有的動畫學子們能夠在課程教學改革中有所收獲,能夠在未來的影視之路上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崔博群.淺析電影視聽語言中黑白手法的運用 《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0.
[2]劉婷,劉克曉.淺析電影視聽語言與動畫視聽語言《視覺雜談》,2014.2.
[3]陳明,黃心淵.電影視聽語言中的景別變化《充電地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