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代鳳
常言道:你若盛開, 清風自來。關于教育, 我要說:你若堅守, 特色自來!湖南省沅陵縣陳家灘鄉九年一貫制學校 (以下簡稱“我校”) 的教育一直以來堅持“人無我有, 人有我優, 人優我精”的精神, 在辦學中抓常規、抓細節, 出成效、出特色!
一、教學常規抓課改:充分參與的課堂教學
學校能不能向前發展, 關鍵在于能不能培養一批優秀的教師。學校把教研經費看作“生產性”投資, 無論是哪方面的培訓, 只要有價值, 就全力支持, 不但派人參加, 并且派多人參加, 盡量提供外出培訓機會, 讓教師接受教學新知識和教育新理念, 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五年來, 我校共有300余人次分別赴懷化、長沙、江蘇、山東、廣東等地接受培訓。我校還多次組織帶領教師去外地參觀學習, 開闊眼界, 從冷水江市的高效課堂研討會, 到岳陽市許市中學跟班學習, 再到益陽市鶴山實驗學校的觀摩, 讓教師們與專家、外校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學習。學校教科研之風日益濃厚, 我與老師們一同鉆研, 積極踐行新課程改革, 摸索出了一套“三環五步”高效課堂模式。課堂上教師以導學案引路, 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獲得新知, 結合學案適時引導。改革后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堂上認真聽課的多了, 開小差的少了;參與討論思考的多了, 不動腦筋的少了;積極回答問題的多了, 沉默寡言的少了。展示課環節, 各小組里的學生, 人人都是爭著、搶著要展示, 沒有輪到自己, 心里還很不服氣。學生在課改的天地里找到了自我, 找回了自信, 找到了快樂。改革帶來了課堂效益的顯著提高, 學生的學業成績穩步提升, 學習后勁明顯增強。在全縣初中畢業會考中, 學校綜合評價結果近年來一直穩居全縣前列, 每年升入省級示范性高中的學生占總人數的35%以上。
2013年10月13日, 《懷化日報》以《為有源頭活水來》為題專版推介了我校的課改工作;2016年, 我校更是迎來了全省教育科研扶貧工作現場會的召開。會上, 我校被作為教育科研扶貧的典型向全省推廣;懷化新聞網對我校的課改工作作了題為《懷化大山深處出了一所最牛的學校———陳家灘九校》的詳細報道。
二、交通常規抓“八定”:細致嚴密的校船工作
我校位于五強溪庫區, 覆蓋8個行政村1萬左右人口, 需乘船往返的學生有738人, 參運校船17艘,最遠的學生一個單邊要乘20多千米水路。一直以來, 我校將學生乘船上下學工作當作安全工作的重點緊抓不放, 抓細抓實, 常年堅持, 收到了良好效果。周末放假、周日上學時, 學生們穿著救生衣, 排著整齊的隊伍往返校園的場景, 已經成為陳家灘鄉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為確保學生往返途中的安全, 學校制定了學生安全渡運方案, 嚴格規定學生渡運必須遵循定船、定人、定位、定站、定線、定時、定費、定責的“八定”要求。正是由于學校在學生安全方面的高度重視和嚴密細致的工作, 使得全校師生具有很強的安全意識, 未有任何安全事故發生。2013年3月, 湖南教育電視臺《教育新聞》欄目以《山里娃的護航路》為題對我校校船管理經驗作了專題報道。該成果獲湖南省第二屆平安校園建設成果一等獎。
三、課程常規抓載體:豐富多彩的“六個一”活動
通過五年的堅守, 學校的課程建設由課堂延伸到校園生活的每個環節, 基本建成了具有特色和實效明顯的以“跑、唱、跳、讀、寫、演”為載體的“六個一”校本課程。
(1) 以“活力清晨”為主題, 開展陽光晨跑晨讀活動。每天早上學生起床, 晨跑三圈, 喊出統一的嘹亮口號, 提高全體學生的身體素質, 培養學生的意志和奮斗精神。晨跑之后在操場進行集體英語誦讀, 以英語日常交際用語為內容, 進行英語組老師帶讀、各班朗讀競賽、英語聯誼表演等, 展現了昂揚的精神狀態, 凸顯了青春活力。
(2) 上午第一節課前, 以“唱響校園”為主題, 開展大合唱活動。鈴聲一響, 班班有歌聲, 校園滿歌聲, 既調控了學生課前的情緒, 利于提高課堂效率, 又活躍了校園文化氣氛, 提升了學生藝術素養。
(3) 上午第二節課下課時間即為大課間, 以“陽光課間”為主題。舞曲飛揚, 踏著節拍跑步進場, 步伐整齊, 口號響亮。通過活潑歡快的《兔子舞》《旭日東升》武術操的舞曲, 激發學生運動興趣, 享受體育運動的樂趣, 培養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合作意識, 提高班級集體凝聚力。讓大課間放飛陽光般的心靈, 譜寫一曲七彩的陽光旋律!
(4) 下午第一節課前, 以“誦讀經典”為主題, 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誦經典、知經典、悟經典, 通過誦讀《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論語》古詩文名句名篇等, 營造學校文化氛圍, 打造書香校園。
(5) 晚上第一節課前以“臨帖養性”為主題, 開展臨帖寫字。端坐凝神, 專心致志, 可修身養性, 促使學生規范、工整、美觀地書寫漢字, 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意志品格。
(6) 夕會以“一吐為快”為主題, 開展主題演講活動。以提高學生普通話水平以及語言組織、邏輯思維、口頭表達等演講技能為目標, 讓走上講臺成為一種習慣, 讓面向觀眾成為一種習慣, 讓學生勇于挑戰、獲得自信。
2013年12月, 湖南教育新聞網“深度推介”欄目以《專家眼中的好學校:一個破解鄉村學校管理與教改難題的典型》為題報道了湖南省教育科學院副院長趙雄輝研究員對我校辦學特色的提煉和推介。
四、德育常規抓“自管”:良好習慣的全面養成
給孩子金山銀山, 不如給孩子一個好習慣。在學校教學樓樓梯處黑板上的班級評分表中, 記錄著當天各班紀律、衛生等方面的分數, 各個班級加分、扣分及原因記錄得清清楚楚;就餐時, 學生會紀檢部的干部在旁維持秩序, 早操、課間操, 學生會體育部的干部巡視督查;晚自習, 有學生會學習部的干部逐班檢查;晚上就寢, 有值夜部的干部檢查記載;環境衛生, 有衛生部干部評比打分。學校將學生自主管理視為一門課程, 將學生當作一種寶貴的課程資源, 以學生會全面負責、以各班 (級) 達標競賽為策略, 讓學生參與食堂就餐、校園衛生、言行舉止、集會做操、紀律秩序、環境建設等方面的管理, “兵”管“兵”, 使人人、時時、事事都處于管理或被管理的狀態, 有效化解了教師精力有限管不了的難題, 也讓學生在自主管理過程中學會了管理, 實現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走進寢室, 被子折得整整齊齊, 學生的鞋子、桶子、收納箱、口杯都放得整整齊齊, 甚至連牙膏牙刷都放得整整齊齊, 寢室里收拾得干凈整潔。走近食堂, 學生均會先排隊在食堂前的水龍頭洗凈雙手, 再排隊領取飯菜, 然后安靜地用餐, 所有學生用完餐后, 食堂的餐桌、地面干干凈凈。走進校園的任何一處, 都看不到紙屑垃圾, 干凈整潔的校園環境讓人賞心悅目。這些, 都得益于我校注重學生良好的習慣養成教育。我們認為,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前提, 為此, 我校編制了學生養成教育講義, 內容包括從行走到自我保護的“十三個學會”和養成教育一日常規, 引導學生學會做事做人。每年新生入學, 學校都要培訓班主任和學生, 學習疊被褥和整理日常用品, 要求做到箱子、提桶、毛巾、鞋子、口杯的放置各成一條線, 學校對學生洗臉、漱口, 洗腳、洗澡、理發、行走、就餐都有明確要求, 促使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得體。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已然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
2016年, 湖南省教育廳網站對我校的自主管理模式作了專題報道:《陳家灘九校“五自三全”促留守兒童成長》。
五、實踐常規抓學農:貼合鄉村的田園教育
陶行知先生有言:“生活即教育, 社會即學校, 教學做合一。”學習是一場知行合一的實踐, 而人生其實亦是一場知行合一的旅途。短暫的時間里, 同學之間學會欣賞、學會實踐、學會合作、學會思考。我校定期開展學農、采茶社會實踐活動, 給5至9年級學生分別劃分學農基地, 讓學生在種植過程中體驗“播種、呵護、收獲”的經過;采茶實踐中5至8年級的學生在清明前后奔赴茶場, 感受沅陵碣灘茶香文化, 因地制宜, 依托鄉村資源, 打造陳家灘九校獨特的田園教育。
2014年新學期, 我校將后山基地劃分至5至9年級各班, 利用各班勞技課種植當季蔬菜, 完整地體驗農村種植的生活。從開辟荒山到開墾土地, 從播種育苗到澆水施肥, 從收獲供給到自食其力, 學生們都親自體驗。農村早當家的孩子成為小組內的“蔬菜種植專家”, 手把手地指導本組同學;從不下地的嬌寶寶從一開始的拈輕怕重、“潔身自好”也轉變成了挑肥施肥、細心呵護。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豐收后的回報, 更多的是在種植過程的樂趣, 他們長在農村, 適應農村, 享受農村。
2015年, 我校更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開辟了陳家灘鄉果園基地, 5至9年級的學生們將楊梅樹、柚子樹等果樹種在了果園基地上, 并且進行了果樹掛牌認領活動, 讓每一棵小果苗都得到學生的呵護。每一屆學生畢業后, 又會有新的學生接管, 這種精神的傳承, 不僅僅是對果樹的呵護, 更是對我校愛的呵護, 也培養了學生們觀察、實踐、總結的能力!
每年的4月, 我校都會組織學生奔赴碣灘茶場, 開展為期一個星期的采茶實踐活動。從踏上茶場的自主管理到碣灘茶文化的熏陶, 學生們自由地穿梭在幸福教育生活中。一葉一心、毛尖、幾葉一心等不同種類的要求在“茶農”手中換來換去, 整座茶場上是這一批批歡騰跳躍的“田園教育”的享受者!
2018年5月, 在第六屆好校長論壇上, 我有幸分享了陳家灘九校的田園教育經驗。
六、后勤常規抓食堂:營養豐富的自助模式
我校是典型的農村寄宿制學校, 大多數學生都在食堂就餐, 這樣一來, 食堂的伙食和營養就尤為重要, 我校辦學的成功, 食堂最是功不可沒。學校想方設法降低生活成本, 食堂工作人員均安排校工和教師擔任。每學期開學, 食堂要買進四十只大小不同的豬苗同步喂養, 定期宰殺以供學生改善生活。我校一直堅持學生一日三餐營養均衡、花色多樣。早餐以面食為主:包子、饅頭、花卷、蛋炒飯、炒粉、湯粉、稀飯等, 有時還有時令早餐, 比如蒸紅薯、蒸玉米等。中餐、晚餐以米飯為主, 無論菜譜怎樣變化, “三素兩葷一湯”是剛性要求, 豬肉、牛肉、雞肉、魚肉等交替供應。許多在校的學生都夸食堂的飯菜比家里的還要豐盛, 許多畢業的學生都紛紛留言想念食堂的飯菜。45屆九年級學生畢業會考結束后, 在離校前為食堂工人特唱了一首自編的《感謝大師傅》的歌。
2016年11月30日, 中國文明網對我校的食堂工作作了專題報道:《懷化陳家灘鄉九年一貫制學校食堂改革紀實:摸著良心辦食堂》。
七、管理常規抓激勵:多元正向的學生評價
在學校文化墻上, 張貼著一幅長長的宣傳畫, 上面噴繪著優秀學生干部、優秀班干部、文體明星、守紀之星、環保明星、優秀隊員、進步之星、學習明星、學習積極分子、守紀模范、勞動積極分子、優秀團員、體育積極分子、三好學生、優秀學生會干部、學習特進生、十佳少年等各種榮譽稱號獲得者的名字和相片。
在各班教室門口處, 都懸掛著一個活動鋁制框, 其中一個班級的鋁制框內插著印有“綜合評價優秀班級”“安全衛生優秀班級”“誦讀經典優秀班級”“陽光課間優秀班級”“唱響校園優秀班級”“臨帖養性優秀班級”等榮譽稱號的條塊。學校采取多元的評價方式, 注重發現學生的優點并給予激勵, 獎勵項目多達10余項。
學校每天至少要表揚一個班級、教師每堂課至少要表揚一位學生, 班主任在班會上至少要表揚一位全天表現最突出的學生, 翌日早晨, 受表揚的班級和個人都會被公布在大門前的專用表揚欄上。一學期下來, 學生至少能得到一次獎勵、捧著一張獎狀回家, 給遠在外地的父母一次喜報。學校的多元評價與激勵措施激發了學生的榮譽感、上進心, 促使學生不斷自我改進, 發揚優點, 在校園里形成了比學趕幫、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
2015年10月27日,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林宏華在湖南教育網上專題報道了《替學生想60年:陳家灘九校散發著鄉土味的教改》。
我們深知辦學不是做花樣換新的表面文章, 教育的生命就是對一個個生命的默默守護, 辦學的實質就是在“做好每件小事, 善待每個日子, 關注每個孩子”中的修行, 學校各項常規就是在堅守這份教育的樸素。在沒有終點的常規旅途中, 我們將繼續這份探索、這份守候!
(作者單位:湖南省沅陵縣陳家灘鄉九年一貫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