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曉剛
當今時代,孩子們的大致呈現兩種成長狀態:一種是接近于農村孩子的成長狀態,小時候玩泥巴、抓小蟲什么的,直到小學一年級才正式開始學習;一種接近于城市孩子的成長狀態,五六歲就會背很多唐詩,會用電腦,會用成人的眼光看這個世界,用成人的口氣和成人的知識來命名、識別繁復的現代世界。
大人一時會覺得,第二種孩子真厲害!但這種小孩學會的部分,實際上只是我們所稱的“人類社會的通用操作系統”,殊不知“通用系統”并不等同于高級系統,會有很多漏洞,并且無法自動編寫升級軟件,需要依靠軟件廠家的長期供應。
教育也是如此,如果我們非要將教育塞進一個標準化的模具中,削掉學生心靈的棱角, 那么,同時也就扼殺了他們無限生長的快樂和幸福。教育應該給予人無限的可能,它最核心的價值就在于能夠讓學生發現無限的自己和無限的世界,因材施教,讓學生擁有打通自己和世界之間無限的可能,這是教育的尊嚴和追求目標。
從學生的角度看,是追求卓越的“格式化”使他們過早地成為學習的機器。沒有時間玩耍,從上幼兒園開始就進行規范,學鋼琴,學數學,學外語……一路到大學——這是現在孩子成長階段的普遍現象。
從學校的角度看,則是人才選拔的“篩眼格式化”,普通學校按統招考試錄取,一流名校多了自主創新、科創發明等看似多樣的“篩眼”,但占主導地位的仍是統一的標準——分數。
此外,除了追求卓越、人才選拔的的格式化,人才考量的“標準化”也是“格式化”的重要內容:標準化考試、標準化錄取、標準化教育、標準化培養,最后出來標準化的“人才”。“標準化”在貌似客觀、公平的同時,也容易走向“一刀切”,特別是在尊重個性發展、培育獨立創造精神的教育領域,往往顯得過于簡單。
但我想說的是,固定標準模式的教育是沒有尊嚴的, 我們難以通過一條標準僵化的道路走向幸福。我們不能在池塘里種植仙人掌,也不能把睡蓮放在干旱的沙漠里培養,我們不應該在萬里長空中教一條魚游泳,也不應該在深邃的海洋里教一只雄鷹飛翔。生命誕生的時候就帶上了獨特的基因密碼,我們教育的過程應該是一個解碼的過程,而不是格式化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能夠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天賦和興趣, 并且根據他的天賦興趣來進行引導和培養。因其不同之材,施以不同之教,讓每一個學生尋找到獨屬于自己的基因密碼,給予他們生長的空間和自由,鼓勵和引導他們追尋自己生命的可能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讓仙人掌在廣袤的沙漠里生長,讓睡蓮在池塘中綻放,讓魚在大海里暢游,讓雄鷹在蒼穹中翱翔。
為何教育要因材施教?因為每一個生命在成長過程中都面臨著不一樣的岔路,我們要引導他們選擇好屬于自己的路途。我們要交給他們心靈的指南針,然后再鼓勵他們越過高山和大海,踏著星辰和大地,走向屬于每個人自己的伊甸園。沒有一朵花是一樣的,沒有一條河流是一樣的,沒有一片樹葉是一樣的,也沒有一個學生是一樣的,因此,也沒有一個教育歷程是完全相同的。我們要讓孩子們在教育過程中體驗到這種屬于生命的獨特。這種獨特是幸福的源泉。
分數不應該是教育的樊籠,應試不應該是教育的終點,倘若我們要求孩子們每個人的心靈都開出同一朵花,那么它只應該是人性之花。這應該是教育應該承擔的唯一的格式化和標準化——我們要讓孩子們都擁有獨立的思想、自由的追求、對世界的愛和尊重。除此之外,教育應該做的是放大自由而不是縮小自由。
教育雖然是戴著鐐銬的舞者,然而能夠給心靈以更加廣闊的舞臺,它應該是溫和而執著的,有理想和原則的,它雖然偶爾處在茍且塵世,卻依舊向往詩和遠方。唯有如此,它才能夠給孩子們的心靈足夠的尊重和自由,讓人性得到舒展,讓世界走向參差多態,讓孩子們走向幸福。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