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梨 劉春蘭 劉春芳 胡軍華 廖瑩琳
【摘要】 目的:探討頻域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在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前檢查黃斑病變的應用意義。方法: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間本院擇期行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手術治療的患者160例(晶體混濁程度小于C3N3P3)進行臨床研究,所有患者術前均行黃斑部OCT檢查及眼底照相檢查。統計頻域OCT對黃斑部疾病的檢出率,獲取OCT圖像;統計眼底照相對黃斑疾病的檢出率,對比兩種檢查方式在白內障術前黃斑疾病的檢出率。結果:所有結果以手術病理診斷結果為準,頻域OCT檢查黃斑病的符合率為98.83%,而免散瞳數碼眼底照相診斷符合率為87.50%,兩種檢查結果一致率為91.30%;黃斑區病變患者中心厚度遠高于未病變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OTC在白內障行超聲乳化合并黃斑病變患者靈敏度較高,可以顯示不同黃斑水腫的情況,推薦作為術前的常規檢查。
【關鍵詞】 白內障; 超聲乳化治療; 頻域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免散瞳數碼眼底照相
白內障是全世界范圍內致盲率最高的眼部疾病,患者視力受限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1]。手術是治療白內障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來,隨著小切口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手術的普及,以及人工晶狀體的研究,白內障患者手術復明的成功率越來越高,同時對患者術后視力改善和效果預測準確性也越來越高[2-3]。白內障患者眼底的黃斑部結構是否正常直接關系到術后視力的恢復情況[4],OCT是目前檢查黃斑病變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則主要探究白內障患者行超聲乳化術前采用OCT進行黃斑病變診斷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間本院擇期行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手術治療的患者160例進行臨床研究,患眼160只,男89例,女71例,年齡45~77歲,平均(57.3±4.0)歲。納入標準: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臨床研究的白內障患者,能夠和醫護人員配合進行OCT檢查、免散瞳數碼眼底照相檢查的患者,晶體混濁程度小于C3N3P3的患者等。排除標準:伴有玻璃體疾病、角膜病變以及無法使用頻域OCT檢查的白內障患者;嚴重心功能不全、血流動力學障礙、單只冠脈血管、導引導管同軸的開口部病變、嚴重的腎功能不全、對冠脈內沖洗液過敏的患者等[5-7]。該研究已經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設計眼病篩查表 眼病篩查表的內容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齡、性別、是否有糖尿病史、高血壓史、腎臟疾病史、心腦血管病史、是否有黃斑病變史、眼部手術史等。
1.2.2 黃斑病變檢查方法
1.2.2.1 免散瞳數碼眼底照相檢查 先對該組患者進行裂隙燈、視功能檢查,再使用佳能公司生產的型號為CR-1 Mark Ⅱ免散瞳數碼眼底相機(1 510萬像素)多眼底進行照相,以45°視角進行照相,最小瞳孔直徑為3.7 mm,屈光補償區間在-31~+33 D間,使用“2*”模式,能夠放大觀察相關區域的結構細節。檢查過程中一般受檢者的瞳孔直徑會≤3.7 mm,但依然可以嘗試進行眼底照相,若獲取的圖像較為模糊則叮囑患者休息片刻后再行拍照,獲取3~4張照片后由2~3名資深醫師共同閱片選出能夠清晰分辨黃斑疾病的照片。
1.2.2.2 OCT檢查方法 使用的設備為德國ZEISS公司生產的型號為OCT3-STRATUSOCT診斷儀,參數設置:掃描深度2 mm,分辨率為10 μm。圖像掃描:先滴用散瞳藥促進瞳孔放大后檢測,或可直接在小瞳孔狀態下檢查。受檢者坐于OCT裂隙燈顯微鏡前,患眼和鏡頭對準,叮囑其使用患眼注視內固視點,或對側眼注視外固視點,然后調節內、外固視點,使得監視器上獲得高質量的掃描部位眼底圖像、OCT掃描線(環)。掃描時上下調節控制面板的操縱桿,直到電腦監視器上顯示出掃描部位的OCT圖像,凍結圖像,儲存。圖像分析:選取需要分析的圖像,根據掃描部位和擬分析的組織層次,選擇相應的分析工具。
1.3 診斷標準
1.3.1 眼底照片黃斑病變診斷標準 根據文獻[8-9],(1)黃斑前膜。黃斑區反光效果增強,部分呈金屬樣反光情況,周圍血管多為扭曲狀,視網膜有明顯的褶皺。(2)黃斑裂孔。即照片中黃斑區有1/4~1/2 PD大小且邊緣清晰呈暗紅色小孔,空地有少量黃色顆粒。(3)黃斑變性。黃斑變性有三種類型:①高度近視變性,在>-6.0 D屈光狀態下,眼底后極部出現漆裂紋、鞏膜葡萄膜腫、色素斑以及視網膜萎縮病變;②年齡相關變性,參考全國眼底病學組織制定黃斑區變性診斷標準,照片顯示黃斑區玻璃膜疣、視網膜出血、視網膜新生血管和色素紊亂等;③未明確原因變性。
1.3.2 黃斑區病變OCT檢查診斷標準 黃斑外板層裂孔,黃斑區神經上皮外層囊壁缺損,內層囊壁則完好;黃斑內板層裂孔,外板層組織完好,內板層囊壁缺損;假性黃斑裂孔,其輪廓與黃斑裂孔類似,氮氣視網膜組織完好[10]。
1.4 觀察指標 計算兩種檢查方法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的符合率,記錄該組患者在兩種檢查方式下黃斑病變類型和比例情況,記錄OCT檢查和免散瞳數碼眼底照相檢查的一致率;測定黃斑病變患者與無黃斑病變患者其黃斑中心凹厚度差異。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病理診斷結果 160例白內障患者,患眼160只,經手術確診為黃斑病變患者24例(24眼)。
2.2 OCT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符合率 OCT檢查結果顯示,160只患眼中,23只存在黃斑區病變,1例黃斑變性誤診為正常,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為98.83%,見表1。OCT檢查和眼底照相檢查的一致率為91.30%。
2.3 眼底照相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對比 免散瞳數碼眼底照相結果顯示,160例(160只患眼)中,21只有黃斑部疾病或者疑似病變,患病率為13.13%。黃斑前膜7只,黃斑裂孔4只,黃斑變性10只,見表2。
2.4 黃斑區病變患者和未病變患者黃斑中心凹厚度比較 黃斑區中心凹厚度正常值區間在145~170 μm,病變者(n=24)黃斑中心厚度為(177.6±5.2)μm,遠高于未病變者(n=136)的(163.8±4.8)μm,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824,P<0.05)。
3 討論
黃斑部病變是白內障患者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該癥對患者手術治療后視力改善影響較大。隨著治療技術的發展,目前可以通過瞳孔溫熱療法、雷珠單抗等非手術治療方法,以及黃斑轉位術、視網膜下新生血管膜切除術等有效治療黃斑病[11-12],繼而在黃斑病變改善后再行白內障超聲乳化治療,因此在超聲乳化吸出術前檢查其黃斑部是否存在病變情況非常關鍵。
本院眼科自2014年11月購進頻域OCT至今,已成功為部分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手術患者黃斑病做出精確診斷,為白內障患者手術后手術療效、視力和視功能質量恢復的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本研究中選取了160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別使用OCT和免散瞳數碼眼底照相檢查技術對黃斑區進行檢查,從結果來看OCT檢查的準確率略高為98.83%,而免散瞳數碼眼底照相檢查符合率為87.50%,兩種檢查方式的一致率為91.30%。OCT是一種新的成像模式,其具有高分辨率的特性可以清晰顯示眼內微小結構的實時斷層圖像,直接展現出黃斑區的結構形態[13-15]。從表1的結果可以看出在所有存在黃斑區病變的24例患者中,僅1例黃斑變性被誤診為正常。免散瞳數碼眼底照相技術是一種無須散瞳的檢查手段,操作簡單、痛苦小、患者的耐受性較高,適用于大范圍患者初步篩查診斷[16-17]。該種檢查手段雖可以將獲得的圖像資料儲存于電腦中,但是卻無法傳輸到上級醫院的信息庫中;另外該種檢查方式難以替代全面眼部檢查,因此誤診和漏診的情況較為常見[18]。從表2的結果可以看出診斷符合率僅為87.50%,其中1例黃斑前膜漏診,2例黃斑變性漏診。
此外,本研究對存在黃斑區病變的24例患者和未發生病變的136例白內障患者的黃斑中心凹厚度進行測定,結果顯示黃斑區病變者凹中心厚度明顯高于未病變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OCT能夠清晰地顯示視網膜內部結構,特別是受累黃斑的厚度可以更為直觀地展示出來,這也是相較眼底照相檢查的優勢[19-20]。
綜上所述,頻域OCT在白內障患者行超聲乳化手術治療前的黃斑病變診斷中應用,可以更準確檢查出黃斑區是否存在病變情況,能夠對病變類型和程度做出準確評估,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于香玲,王劍鋒.屈光性白內障手術研究進展[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6,41(5):698-700.
[2]趙星星,崔巍,高偉.微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的臨床研究進展[J].臨床眼科雜志,2014,22(5):474-476.
[3]胡靜微,賀意兒.小切口超聲乳化治療高度近視并發白內障的臨床療效[J].眼科新進展,2014,34(4):369-370.
[4]李巖,齊朋承,劉佳.中老年糖尿病眼底病變患者白內障術后的黃斑水腫和視力[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1-3.
[5]楊萍,周文君.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影響角膜內皮細胞損傷因素的Logistic分析及預測模型[J].重慶醫學,2014,43(25):3343-3345.
[6]阿布都熱合曼·達吾提.老年性白內障超聲乳化術與小切口囊外摘出術效果比較[J].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6,38(3):224-226.
[7]張慧,崔巍.硬核白內障手術治療的臨床研究進展[J].國際眼科雜志,2016,16(5):856-858.
[8]張智偉.探討眼底照相及眼底熒光造影在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臨床觀察[J].大家健康旬刊,2016,10(12):277-278.
[9]岳建中,龔一波.免散瞳數碼眼底照相在老年眼底病中的篩查價值[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8,7(1):76-77.
[10]畢曉達,樊旭,關娟,等.頻域OCT在激光筆致黃斑病變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6,38(5):344-347.
[11]徐鳳,王梅艷,李之忠,等.糖尿病黃斑水腫治療研究現狀與進展[J].中國處方藥,2017,15(2):20-21.
[12]趙晨皓,劉慶淮,曹二兵,等.康柏西普與雷珠單抗治療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臨床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7,17(10):1889-1891.
[13]查屹,杜以霞,蔡劍秋,等.基于OCT檢測的視網膜結構與弱視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華醫學雜志,2016,96(11):908-909.
[14]譚洪,楊丹,姜興華.OCT檢查對特發性黃斑前膜患者術后視力預后的評估價值[J].國際眼科雜志,2016,16(1):147-149.
[15]付文麗,劉利莉,郭冉陽,等.OCT檢查在外傷性黃斑裂孔中的應用[J].國際眼科雜志,2017,17(12):2348-2350.
[16]邱春芳.免散瞳數字眼底照相在健康體檢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4):172.
[17]聶瑾,王佳佳.免散瞳眼底數碼照相機篩查白內障需手術者的方法評估[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26):820-821.
[18]王菁潔,郭晟,孔冬梅,等.免散瞳眼底照相在眼底檢查中的應用[J].中醫眼耳鼻喉雜志,2015,5(1):31-32.
[19]樊冬生,郭慧敏,陳子林.應用OCT檢測兒童及青少年正常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厚度[J].眼科新進展,2015,35(1):63-66.
[20]龐燕華,趙桂玲,柯毅,等.3D OCT檢測黃斑區視網膜厚度在青光眼診斷中的價值[J].眼科新進展,2014,34(5):468-470.
(收稿日期:2018-06-08) (本文編輯: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