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霞,賀媛,馬芳
(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湖北武漢,430200)
胃癌在消化系統中屬于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在我國居于第二位[1]。手術與化療聯合應用模式已成為胃癌治療之公認模式[2]。胃癌化療患者受化療副反應、心理壓力等[3]影響而常處于睡眠障礙狀態,這對需同時承受惡性腫瘤消耗、手術創傷等打擊的患者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患者身心俱疲,使其化療依從性下降、身心康復進程受阻[4]。體感振動音樂療法屬于新興生態療法,可通過多種途徑(物理、心理、生理、化學等)促進人體快速放松、獲得自主神經系統功能調整及人體微循環改善[5]。有氧運動療法是指通過合理的個性化有氧運動方案的設計與實施而實現增加機體新陳代謝、化解不良情緒的治療方式[6]。上述二者均是積極有效的非藥物無損傷性睡眠質量改善手段,但對于兩種干預方法聯合應用于胃癌化療合并睡眠障礙患者中的研究尚較缺乏,因此本研究嘗試采用音樂低頻共振聯合有氧運動對胃癌化療合并睡眠障礙患者給予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將方法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1月至8月本院收治的82例行手術治療后化療且合并睡眠障礙的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男 43例,女 39例,年齡 43~64歲,平均(53.21±10.88)歲。 病理分期:Ⅰ期 25 例,Ⅱ期 45,Ⅲ期12例。化療方案:奧沙利鉑11例,5-氟尿嘧啶14例,亞葉酸鈣22例,聯合使用35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22例,初高中45例,小學及以下15例。將患者按住院日期單雙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分別為41例,兩組分別住在不同的獨立病房。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 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
①納入標準:經病理學/細胞學獲胃癌確診知情疾病診斷者;接受胃大部/全胃切除術者;術后首次化療并知情化療者;年齡大于等于10歲者;溝通認知理解能力正常者;匹茲堡睡眠指數[7]評分≥7分者。②排除標準:精神疾病史者;存在心腎肝嚴重功能障礙者。
1.3.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按常規接受睡眠障礙常規護理,給予睡眠藥物治療,加強睡眠衛生教育,指導患者睡前如廁、避免飲水、30min溫水泡腳、避免過激情緒、觀看劇情激烈的影視作品/書籍,幫助患者營造維持良好睡眠環境等。
1.3.2 試驗組 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采用音樂低頻共振聯合有氧運動干預。具體措施包括以下。
1.3.2.1 音樂低頻共振 ①組建團隊:組建低頻共振音樂療法團隊,由心理科專科醫師任顧問,負責低頻音樂共振相關知識與實施方法培訓教材的制作,并提供培訓技術支持(如何開展低頻音樂共振療法);護士長任組長,負責與心理專科醫師協作開展音樂低頻共振培訓,協調培訓事宜,質控音樂低頻共振實施質量;全體護理人員為組員,接受專項培訓,包括音樂低頻共振的定義、價值、具體實施方式、實施技巧及注意事宜等,考核合格后實施方案。②選擇地方:在科室健康教育室一角中以屏風辟出音樂治療室,面積9平米,配備多媒體播放設備。③音樂選擇:在心理科專科醫師指導下選擇舒緩、放松心境效果的曲目(如二泉映月、梁祝、軍港之夜等),編輯后形成基本曲庫,然后征詢護理對象個人喜好選擇音樂,將選擇好的音樂曲目制作成個性化曲庫,音量控制于40分貝以下,讓患者靜坐于音樂治療室舒適靠椅上,先以誘導用語引領患者開啟一段美好的音樂之旅,在音樂播放過程中指導患者輕閉雙眼并盡量放松全身,在柔和舒緩的音樂背景之下跟隨護理人員指導語進入意象聯想狀態,想象自然美景及自我良好體驗,逐漸將注意力自思想轉移至自身呼吸上,吸氣入丹田的同時心中默數3個數,持續數秒后呼氣默數3個數,呼氣動作宜長宜深且勿中斷,最后盡量實現吸氣 20s、屏氣20s、呼氣 20s的目標,每日接受音樂低頻共振護理3次 (晨起、午睡前及晚上臨睡前),每次持續30min。連續兩周。
1.3.2.2 有氧運動 由護士長 1名與 2名高年資護師參考王利[8]的乳腺癌根治術后有氧運動方案設計有氧運動方案,每周一、三、五下午午休后在健康教育室內開展有氧運動集體活動,每次時間20~25min(不包括準備活動與整理活動),運動前先行準備活動15min,運動上肢及全身各關節,在上述準備活動基礎上開展10節有氧運動,運動順序為頭部旋轉-上提單肩-上提雙肩-向前拉臂-上舉側屈-左右轉體-上舉前屈-左右前后擺髖-左右跳踏-踏步擺臂,反復重復上述運動2~3遍,然后在進行上肢擺動放松、原地踏步等整理活動10min。連續兩周。
1.3.3 評價工具 干預2周后比較兩組患者睡眠指數評分及對睡眠干預滿意率。①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問卷[7]評價患者睡眠狀況,該工具包括含7個維度,分別是主觀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與使用睡眠藥物,評分范圍0~3分,總分0~21分,總評分≥7分提示該受評對象睡眠障礙陽性,總評分越高表示該受評對象睡眠質量越差。②自行編制患者對睡眠干預滿意度問卷,內容包括患者對睡眠干預的方式、內容、有效性等10個條目,各條目從非常不滿意至非常滿意分為5個等級,分值從2分至10分,總分為100分,評分在90分以上提示該患者對睡眠干預滿意,反之則視為不滿意。
數據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率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睡眠指數評分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干預前兩組患者睡眠指數評分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患者睡眠指數評分比較,P<0.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試驗組患者睡眠指數評分低于對照組。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睡眠指數評分比較(分,±s)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睡眠指數評分比較(分,±s)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例數41 41 t P干預前10.73±2.09 10.07±2.04 1.445 0.152干預后6.71±1.23 8.63±1.58-1.169<0.001
干預后兩組患者對睡眠干預滿意率比較見表2。由表2可見,干預后兩組患者對睡眠干預滿意率比較,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試驗組患者對睡眠干預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化療在胃癌群體中的有效治療性已獲公認,胃癌以其雙高特征(高發病率與高致死率)對患者形成了極大的精神負荷與心理重壓,使患者成為睡眠障礙高發群體[9];再加上化療所致脫發的心理困擾、惡病質與長時間臥床接受化療靜脈治療等的影響,增加了患者睡眠障礙發生率與程度。而患者長期處于低質量睡眠狀態之中,又反過來導致其心境惡劣、身體機能虛弱,對化療依從性差與療效低、整體生活質量差等。本研究發現,兩組患者干預前睡眠質量均較差,因此對胃癌化療患者睡眠的干預具有重要的意義。常規的睡眠障礙護理以安眠藥物治療及護理為核心,屬于典型的治標不治本,導致其睡眠障礙的身心因素并未獲得有效的針對性解決,且長期的安眠鎮靜藥服用行為,還可能導致生理性藥物依賴后果,嚴重影響患者的日間功能。

表2 干預后兩組患者對睡眠干預滿意率比較 n/%
音樂低頻共振是一種新興的生態療法,具備快速放松情緒、調整自主神經、改善機體微循環等多種作用,其治療原理是借助于體感音響設施將精心選擇的音樂曲目中的低頻部分轉換為可作用于人體的物理振動,使干預對象可于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同步感受聲波振動,形成低頻共振,在心理、神經生理以及物理性3個方面協同起效,分散干預對象注意力,推動其利于健康的生化物質之分泌與各器官之運行節律的協調一致性發展,降低患者對痛苦煩躁的高感受度與高應激度,從而縮短入眠所需時間,并改善睡眠質量[10]。其是一種簡單易行、無損傷性的藝術療法。研究報道[11],音樂低頻共振可有效改善睡眠障礙患者的睡眠狀況。
有氧運動具備改善神經-內分泌的功能,可使人體內內啡肽、5-羥色胺等的水平提高,從而發揮較好的緩解機體疲勞、增強體能、改善心肺功能的作用,并通過這種對生理狀態的改善進一步作用于護理對象心理與精神狀態的改善,成功扭轉患者病后的緊張、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走向,對于患者睡眠質量提升積極效應。研究報道[12-13],有氧運動對于血透患者、婦科惡性腫瘤化療患者均具有可靠改善睡眠質量的效果。
音樂低頻共振與有氧運動在促進人體睡眠質量改善方面各具其妙,二者聯合可較好地發揮疊加互促效應,且方法簡單易于實施,患者接受度較高。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睡眠指數評分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患者睡眠指數評分比較,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試驗組患者睡眠指數評分低于對照組。同時通過問卷調查,患者表示音樂低頻共振聯合有氧運動在干預方式、內容、有效性方面容易接受而且感覺好,從而也提高了患者對睡眠干預的滿意度。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對睡眠干預滿意率比較,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試驗組患者對睡眠干預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①音樂低頻共振:實施地點應選擇安靜舒適、利于患者進入身心放松狀態的區域,曲目的選擇可在保證具備舒緩、放松心境效果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患者個性化喜好。②有氧運動:注意保證運動的安全性與有效性,以靶心率范圍為有氧運動合理有效性強度標準,靶心率計算公式為:(220-年齡-安靜時心率)×(45~60%)+安靜時心率值。
采用音樂低頻共振聯合有氧運動對胃癌化療合并睡眠障礙患者實施干預,可改善患者睡眠障礙程度,是一種深受患者認可的睡眠干預方法,其具有簡單易行、經濟實用、無損傷性等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