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幼兒體適能是指幼兒身體適應日常生活、娛樂運動和應對環境緊急情況所具備的身體能力。針對幼兒體適能進行的培養課程,不僅強調的是一種身體技能的訓練,而且也是增強幼兒體質和身體適應外界能力的手段。這種源于美國的體適能課程模式,旨在通過合理的體能訓練,在促進幼兒生長發育的同時,也對幼兒的心理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幼兒舞蹈教育,對正處于身心發展關鍵階段的幼兒來說,也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不僅是培養幼兒舞美藝術情感、塑造形體和發展動作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一個舞蹈活動,通常需要身體各個部位協調動作,經常性的舞蹈訓練如同有計劃的體育運動一樣,有助于幼兒身體健康發育,有效提高了幼兒身體協調性、耐力和靈敏度等素質能力。[1]
因此,基于它們共同對幼兒身心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可以探索通過幼兒舞蹈律動對幼兒進行體適能的培養。[2]
“律動”是跟隨音樂節拍而動作的一種舞蹈形式,幼兒舞蹈律動是指在音樂的伴奏下,訓練幼兒根據音樂節拍、速度和性質等有規律地重復某一動作或一組動作,從而達到協調統一,培養提高了幼兒的節奏感。
雖然舞蹈律動促進節奏感的發展,提高了幼兒辨別音樂性質的能力,但人們對節奏的感受離不開全身肌肉的參與,因為在用耳朵聽音時,同時也用肌肉在感受它。因此,大量不同形式、性質的舞蹈律動活動在訓練幼兒節奏感的同時,間接地也給幼兒帶來了一定的運動量,律動活動使全身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更加旺盛,會刺激骨膜的反作用,由此,促進了幼兒肌肉、骨骼的發育,使全身肌肉骨骼因運動變得更加結實。
另外,幼兒在感知不同特點、性質的律動音樂時,對音樂中聲音的高低、快慢、強弱等種種不同表現,再用身體動作反映出來的這個感知過程,活化了全身組織與神經系統的聯系,刺激發展了幼兒的感覺神經和大腦發育。不僅如此,舞蹈律動對幼兒體適能培養的意義還體現在,它能提升兒童整體健康水平和其自身的體適能能力,使幼兒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減少受傷概率,為其更從容的面對日常生活奠定基礎。
由于體適能主要表現就是身體適應外界能力的體現,包含提升體質、體能和身體使用度的訓練。而幼兒體適能運動教育的主要目標更強調,以孩子的健康發展為中心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通過體適能運動使孩子的身高增高,肌肉力量增強,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鍛煉四肢靈活性,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增強心肺和消化功能,讓孩子能更好的吸收營養,預防疾病,控制體態,讓身體強壯起來。針對上述目標,在學前專業舞蹈教學中,嘗試了對學生運用舞蹈律動形式,進行幼兒體適能教學能力的培養。
體適能一般包括競技體適能和健康體適能。競技體適能又包含平衡、協調、靈敏、速度、反應及爆發力等身體能力,而健康體適能則更突出心肺耐力、肌肉耐力、柔軟性和身體組成四大項內容。因此,在進行幼兒舞蹈創編教學時,重點對學生進行了側重于體適能培養的幼兒舞蹈律動創編訓練。首先,要求學生在創編律動時,不僅要體現律動對幼兒節奏感的培養作用,而且還要突出對幼兒體適能能力的訓練目標,并在創編內容上,針對心肺耐力、肌肉耐力、柔軟性和身體組成等內容,進行不同側重的分類創編,每個舞蹈小律動的動作編排,還要注意融入對幼兒平衡、協調、速度、反應等某種能力的訓練目的。[3]
其次,進行具體創編時,重點教授指導學生如何根據目標和內容選擇音樂或依據音樂特點進行訓練內容選擇和動作創編,并強調動作編排要能反映音樂的節奏特點,還要注意幼兒年齡特點,起到對幼兒體適能能力的促進作用,但不要求全繁而雜,要求精具有針對性。比如,根據《高人走矮人走》的音樂特點,創編了側重訓練下肢肌肉耐力的舞蹈小律動。通過踮腳走、屈膝下蹲小碎步和拍手、擺臂等舞蹈動作,來體現音樂節奏和模擬高人、矮人走的樣子,并在隊形變化和活動形式設計上,融入了對幼兒平衡能力、反應能力的訓練意圖。[4]
幼兒期是身心發展及神經系統快速發展變化的時期,如能把握好這個生長發育的黃金期,對幼兒進行體適能的科學訓練,那么對孩子來說是受益良多的。因此,為了激發幼兒良好的體育活動興趣和習慣,就要注意幼兒體適能活動的設計和安排。目前,一般幼兒體適能的課程設計主要有有氧呼吸運動、親子活動、趣味教材教具和游戲化訓練模式等。所以,針對體適能要求,在培養學生進行幼兒舞蹈律動創編學習后,還指導學生練習了,如何把創編的舞蹈律動設計成科學的活動形式來對幼兒進行訓練。比如,上述的《高人走矮人走》舞蹈律動,學生們根據幼兒發展不同年齡階段特點,有的為了突出親子互動目標,就把課程設計成雙圈舞集體親子活動形式;還有的設計成設置戶外教具進行音樂游戲的形式,把走的路線做成直線或曲線,還根據音樂特點在不同位置架了模擬的高門和矮門。通過這些不同活動形式的變化,讓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既學習舞蹈律動,感知了音樂特點,同時又訓練了幼兒的平衡、協調及反應能力,取得了提高幼兒體適能的教育效果。
目前現有的幼兒園課程中,雖然安排有體能活動課程,但由于教學軟硬件條件的限制,開展的效果與質量并不能使幼兒較好地達到學齡前兒童運動體能要求,而重視開展的園所往往也是聘請專業體適能教育機構進行專門課程訓練,但每周只有一次課,而且他們的教學對師資相關能力要求高,使得幼兒園沒有相應配合教師能進行續接練習教學,導致運動量遠遠滿足不了幼兒體能發展的需求。所以,對幼兒教師進行匹配的專業化培訓,是能夠讓體適能課程在幼兒園有效開展,達到提升幼兒體能水平目標的有效途徑。
因此,為了適應職業崗位新要求,在教學能力培養方面,不僅通過幼兒舞蹈律動的學習,使學生要具備良好的動作示范能力,達到動作展示規范優美,節奏準確到位,富有運動感染力。而且在實踐中,還通過分組“小動物律動”模擬教學考核、評價環節,重點培養了學生對規則要求、動作要領,能科學規范、簡單形象進行講解說明,節奏口令能清晰、準確表達的能力,要求做到教學方法運用得當靈活新穎,能引起幼兒學習訓練的興趣。再有就是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指導學生學會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實際體能水平及教學目標等因素,能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內容選材,科學合理地進行時間、活動量和強度的分配設計,以達到讓幼兒身體充分活動的目的。
綜上所述,想讓孩子身體變得有力量,體態更加優美,精力能夠更加充沛地去適應生活,適應外界環境,開展幼兒體適能活動課程無疑是非常有效的教育途徑。因此,通過學前舞蹈律動教學,探索加強學生體適能教學能力培養,不僅能提高學生未來職業崗位競爭力,而且還為幼兒園開展體適能教育,提升幼兒整體體能水平,提供了師資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