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 100044)
高校畢業生精準就業主要包括精準目標、精準識別和精準指導。
精準目標,主要指確立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雙重標準的精準目標。高校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不應當只注重就業率的提高,還應在保障就業率的同時,注重提高就業質量,注重畢業生就業時的專業和興趣匹配、就業穩定性、就業后的職業發展、就業福利和保障以及就業地位等質量目標。[1]
精準識別,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識別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情況,精準把握就業形勢;了解和識別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意向,對畢業生進行識別分類。例如,可按照就業意愿分為:應聘企業崗位、參加公招考試、繼續深造升學、自主創業等;按照就業意向地區可分為:一線大城市、二三線小城市等。按照不同維度的分類情況,對畢業生建立相應的檔案卡,做好畢業生信息統計,做到精準識別。[2]
精準指導,從就業服務隊伍入手,打造更加專業化的服務隊伍,提高就業指導服務水平。以導師、就業指導師、輔導員、學生骨干為基礎的就業指導體系,對畢業生進行一對一就業指導服務。針對畢業生就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提供就業能力提升、面試技巧、用人單位需求等方面的培訓和分享交流活動。借此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做到精準就業指導。
盡管高校畢業生精準就業工作已經開展了一段時間,但是在目前高校就業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發現、分析和解決這些突出問題,將有助于高校進一步推進精準就業工作,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
目前,許多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主要由學校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專職老師、院系輔導員、院系負責就業工作的老師負責。其中就業指導專職老師較少,院系輔導員因需要分管年級、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各項學生管理工作,很難有時間和精力為大學生提供精準化就業指導。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學生對信息的來源更加依賴新媒體,但目前高校的就業信息平臺普遍不完善。平臺一般只包含了部分基本的就業信息,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在數據收集方面,往往只考慮到用人單位用人需求,沒有充分收集應屆畢業生基本意向,基礎需求數據不完善。在信息推送方面,沒有明確的分類和導向,沒有子模塊,未能針對不同單位類型、擇業地域、招聘崗位、專業分類等情況的學生進行精準的就業信息推送。目前許多高校在就業信息服務工作中,直接采取拿來主義,不加篩選分析,直接通過相應的媒介或者平臺“一對多”發送給大學生求職者,導致了求職者難以及時準確把握就業信息的重點內容;再獲取就業信息后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分析和甄別;就業信息的真實性不能得到保證,給求職者帶來諸多損失;就業信息過于繁瑣,求職者不能及時把握關鍵信息,不能滿足大學生個性化的求職需要等問題的出現,精準化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就業信息資源的浪費。
建設一支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是推進研究生就業精準指導工作的基本保障。應按照畢業生人數配備專兼職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實行以導師為責任人、輔導員為指導聯系人、對口企業家為兼職就業指導師、已就業校友為就業介紹人、在校學生骨干為執行者的隊伍建設模式,對就業指導隊伍按照精準模式進行系統培訓,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果。
目前,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團隊的主力是院系輔導員老師。他們的年齡相對較小,特別是剛選拔進入輔導員團隊的,就業指導的知識、技能和閱歷都還有待提升。此外,高校還要擴充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增加就業指導專職工作人員數量,滿足學生的需求。
收集了部分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的需求及基本要求情況,建立和完善用人單位人才招聘需求樣本數據庫;二是積極開展畢業生基本情況統計工作,采集畢業生基本信息、獎懲情況及能力結構狀況數據;三是依托學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綜合管理系統,采集畢業生求職意愿數據;四是聯系畢業生就業信息綜合管理系統開發商,為系統增設微信推送功能;五是根據采集的用人單位人才招聘要求,結合樣本畢業生的個人具體情況,著手實現樣本就業信息“一對一”精準化推送的實踐,滿足畢業生個性化求職需求;六是發放調查問卷,對抽樣的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進行跟蹤調查。
通過精準化信息發布和共享平臺,著力解決大量有價值信息淹沒在信息海洋中、畢業生數量眾多海量信息與個人需求不匹配、就業指導者無法有效整合累計零散的就業信息資源等問題。整合就業政策、職位信息、活動信息、就業指導信息、就業統計信息等各方就業信息資源,依托智能手機客戶端、就業信息網絡等互聯網平臺,打通與畢業生傳遞信息的主渠道依據學生的求職意向將就業信息準確及時的推送給學生,統計和分析學生的求職行為、相關活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