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魯能巴蜀中學校 重慶江北 400025)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體系的不斷改革,過去的一些教學模式已越來越不能適應當前不同學校、地區、學生健康成長的需求,特別是在體育教學領域,處于高中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時期和學生體育興趣培養的重要階段,課程教育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未來發展的人生方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新時代的教育背景、社會變遷,提高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愛好特長,發揮高中老師的專業才能,實施選項教學、因材施教的理念得以產生,對高中體育課程進行改革,創新型提出了高中體育教學“走班制”教學模式,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和體育教學改革的有效目的。[1]
走班制教學是一種教育和學習的方法模式,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選擇班級和學習內容,老師根據專業水平、教學優勢選擇不同班級,學生自主選擇、師生協作認同,老師和學生都固定的一個班級完成各年級的體育教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在豐富課程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學生可以多種選擇流入相應層次相應內容的班級進行學習,班級成員組成發生改變。走班制教學具有幾個鮮明的特征如下:[2]
走班制教學重在“走”,學生根據自身能力、特長流動到相應層次的教學班進行學習,接觸到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同學和老師,交流溝通得以拓寬。
分層是走班制教學最大的特點,根本在于尊重學生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差異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學習層次不再是高中三年不變,三級逐步往上升,而是根據自己的層次隨時可以調整變更,處于一種滾動的狀態。學生可根據學習成績的上升調到高層級的班級,也可以降到低層次班級。
走班制教學不再根據高中的安排課程對學生進行某些方面的強制性體育教育,學生可以根據學校設置的所有體育專業課程自行選擇課程,甚至于可以自行定制課程交由學校審批和安排,特別是體育專業多、范圍廣,走班制才能更好地迎合體育教學需求。
新時代背景下提倡素質教育,培養綜合型人才,促進青年身體素質和專業素質全面發展。因此,要解決“高考決定一生”“學習決定人生”思想影響高中教育只重視學習不重視體育、體育只有跑步、籃球、足球等極少部分課程等問題,促進高中體育教學改革,重視體育教學、提高體育課程教學質量十分必要。走班制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學會獨立、選擇、職業規劃、人生發展等,不但體改了教學質量,還發掘了許多體育才能的人才,將新時代背景下深入高中體育課程改革的思想有效落到實處。
走班制教學的出發點就是以學生自主選擇為發展要求,因此打破了傳統高中體育幾十個人一個班級學習同一項體育專業的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發展道路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學科和班級上課。其次,教學班學生來自不同班級和年級,加大了學生在高中階段的交往意識和能力,可以促進學生個性化發成長發展,走班制體育教學根據每個人的要求進行定義,可以有效滿足高中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各項需求。
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優秀人才。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在于學生,走班制教學實施分層選擇、因材施教、流動管理,就是滿足學生確保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學習體育課程時具有高超的興趣,保持足夠的積極性,從被動接受教育轉變到了主動尋求教育;另一方面流動選擇對應層級班級避免了部分人跟不上課程發展、部分人超過課程當前教育進度的尷尬問題,可以促進教學資源合理分配,老師授課不用特地照顧不同層次的所有學生,教學效率和治理得以有效提高。
體育教學走班制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可以有的放矢選擇、安排自己的課程結構,順應了高中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要求,也促進了學生從應試教育向自主教育的良好轉變,教學改革中學生的主動地位得到提升。
走班制學習克服了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度幾百名學生讀上同樣的課,做同樣的練習,體驗同樣的運動,忽略學生自身成長中發展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等缺陷,最大限度地讓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學習基礎、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獲得與自己最相適宜的發展環境。
過去高中體育女學生學習消極,要改變這種現狀,走班制教學的自主性、課程多樣性就顯得十分符合,不但可以激發女同學對自己喜歡體育項目的選擇興趣,也可以將興趣相同的女學生自主組合成一個體育班專門進行教育,女學生有了興趣愛好、有了學習團體、有了互動同學,就可以積極主動參與體育課程,學習體育項目。
高中體育走班制教學完全對傳統體育教育進行了改革,教學模式不但大膽創新,更是從學生身體素質、綜合學習、教育模式等全方面進行了轉變,是新時代解放思想、強化創新的有力推手。
體育課程走班制教學是課程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與傳統教育相比轉變明顯,實施過程存在許多障礙和困難,要完全推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消除改革過程中對體育教學的負面作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未來發展重點在于:一是在學校管理上面要善于創新,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考效果忽視了素質教育,要讓學生實現快樂自主學習,未來能更快更強更好適應社會。二是縱觀全局,對高中學校的教育資源、體育資源全面評估,查缺補漏,形成對應的校園特色文化,實現走班制特色改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