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實驗中學 安徽省懷遠縣 233400 )
信息技術是一個系統的、多功能的整體,其中任何一個要素變化,都可能影響整個技術系統性能的改變,導致其在發揮正面價值的同時產生不可預見的危害。也就是說信息技術在以其強大的功能優化教育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對情感教育產生負面影響。筆者試結合教學實踐談談信息技術對學生情感的負面影響及其應對策略。
由于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片面化理解,導致原本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變成簡單的“課本搬家”或“電子教案”教學,導致情感缺失。所謂情感缺失,就是指由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分離,使得師生間、生生間不能像常規教育那么及時地、面對面地進行交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某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因得不到幫助導致心理困惑。這樣,如果學生長時間面對冷漠的電腦屏幕卻感受不到交互的樂趣和情感的激勵時,就會產生反感情緒。
青少年是情感體驗和難于自控的階段,自制力相對較差,難以準確把握分寸。網絡創造的交往方式與現實社會相比,具有交往對象間關系更加平等、交往范圍更加廣泛等優點,同時又放縱了個人的情感。網絡信息的誘惑性容易使部分學生成癮而喪失主體性。誘惑性是網絡的一種特性,這種特性主要表現為新穎性、奇異性、成癮性。一旦在網絡中形成一種持久而難于解脫的信息滿足狀態,就意味著網癮形成,表現為學生被網絡信息左右、控制,身不由己地喪失主體性,甚至成為網絡的附庸與奴隸。
在網絡學習環境中,師生呈分離狀態,學生與網絡相伴,人機關系密切,人際交流變得間接化、符號化、數字化。[1]看不到人的真實表情,體驗不到真實態度。教師的“言傳身教”,“潤物細無聲”的情感熏陶都不復存在。學生只能通過冰冷的機器和標準的符號與教師交流,而教師則利用電子郵件、網絡會議為學生答疑解惑。這些現代化手段也許及時、高效,但是卻缺乏人情味,人機對話,使師生關系異化成了數字化的存在。
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實現了超越時空的交流,極大地擴大和便利了人際交往,但是,對青少年能否正確融入社會生活帶來影響。個人淹沒在數字化信息中,集體活動減少,導致不愿與人交往,對他人漠不關心,個人主義盛行,人與人間的安全感、信任感下降。信息技術的發展縮短了人們交流的物理空間,同時卻加劇了心靈上空間的距離,人類原有的社會性隨著媒體的融入被深層次地修改了,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被人對媒體的依賴關系所取代,抑制了學生高級情感、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教師應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高級社會情感,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觀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使學生真正成為信息時代需要的人才??梢蚤_設“信息技術情感與道德”課程、列舉網絡的負面影響案例等方式培養學生信息識別力和文化判斷力,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對技術負面影響的抵抗力。
課程設計中要注意遵循認知規律,要注意使設計符合心理學的規律,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越是符合學生心理的設計,越能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在信息內容上要做到結構清楚、知識分類明確、層次鮮明、鏈接合理,呈現形式上要簡潔協調、便于理解、易于注意,一次呈現的信息量要科學等。信息化學習內容和書本學習內容的一大區別就是信息化學習材料以多種表征的形式呈現:視覺的、聽覺的、靜態的、動態的。現在針對學生設計了很多的課件、網絡課程,也形成了一些常用的設計模式,利用它們有利于提高教師在學習內容設計方面的科學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的雙重發展。
網絡學習環境使學生獲得了充分的自由,但自由運用不當,反而會束縛主體性的發展。和傳統學習相比,這種學習確實可以創造一種讓學生更為自由和自主的環境,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在信息化學習環境中,學生能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式,可以選擇學習內容、重組教學結構、自定學習步調,可以通過對話、協商、合作等實現有效的交互與反饋。這些對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這種環境沒有任何約束力的話,那么學習將是低成效的,對于學生來說,尤其如此。在信息化學習環境中,由于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實體分離,缺少傳統課堂中那種緊密的組織氛圍和無形的約束力。因此,增強信息化學習環境的約束力,是教師在設計學習環境時應注意的問題。增強信息化學習環境約束力的途徑有:提供明確的學習任務和清晰的課程組織結構;促使學生成為課程內容的責任者;運用公開的反饋形式。
利用技術自身的不斷提升和完善來預防、治理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利用監控軟件、過濾技術攔截網絡上不良信息,為青少年創造安全可靠的網絡環境。如利用P2P(Peer-to-Peer)網絡模式自管理、自組織的特點支持網絡教學環境能有效應對學生情感缺失。由于P2P的系統架構能夠充分利用每一個在線節點的計算能力和通訊帶寬,突破傳統網絡帶寬和服務器性能的瓶頸限制,從而能夠向學生、教師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持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在線交流。這種交流無疑可以從學生的心理層面解決情感缺失問題。該技術強大的資源共享能力可以將包含豐富情感因素的教學資源放在每個在線節點上,方便教師隨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另外,由于P2P存在三種不同的形式,分別是集中P2P形式、分布P2P形式、混合P2P形式。其中,集中P2P形式有利于網絡教學資源的快速檢索,混合P2P形式則可將學生用戶節點按能力進行分類,使某些節點擔任部分管理任務。這樣,我們就可以應用不同的P2P形式,根據需要確定網絡教學中文件索引的管理者,從根本上解決由于教學資源管理不當、學生信息迷航等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的教育教學思想、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之下,會有越來越多的技術、方法被我們借鑒利用,從學生情感激勵的層面營造一種更為人性化、人文化的信息化教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