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隆昌市第二中學 四川隆昌 642150)
從小學開始我們就開始學習文言文,并且把文言文當成漢語學習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一直到現在,從未斷絕。但我們卻發現一種極其奇怪的現象:平時學習用時最多的是文言文,花工夫最多的是文言文,面對文言文學生卻發出“學古文難,難于上青天”的慨嘆。那么如何激發高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就成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此我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1]
1.初、高中能力要求的脫節。文言文的時空跨度大,在人名、地名、職務名等基礎知識方面量大并且變化繁雜,學生記憶和理解起來難度很大。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而學生在小學和初中在文言版塊中學習中對文言知識點則很少涉獵,這就造成高中時學生感到文言文的學習跨度太大,一時間適應不了。[2]
2.功利思想的影響。不少學生和家長都認為學習就是學習一門有用的技術,對于人文性的東西關注很少。上課時老師也就只能從高考考點角度“解剖”文言文,文意講解完,一篇文章就講完。這樣何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樣對于文言文的學習也就留在純知識的層面上。
3.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學生可接觸的各類文言文參考書,網絡資料泛濫。好像上課時老師能講到的知識參考書上都有,也就有不少學生認為,我不需要聽課就能學習好語文,我不需要記憶,反正將來網上多得是這些東西。
面對現實,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的我時常思考:在高考的前提下,如何激發高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帶著這些問題,我在教學中做了如下嘗試:
要設置一個“活”的語境需要改以往以串講法為主為以誦讀法為主。必須讓學生讀出來,十幾個、幾十個人齊讀,每天都讀一陣子,通過朗讀將課文無聲的語言變為有感情的音響,語境自然就有了。而語言習慣首先來源于聽,其次是說,能聽會說,就是習慣的養成,換言之,即有了語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提倡反復誦讀,力求課堂上書聲瑯瑯,正是用出聲的讀同時進行“聽”和“說”兩個方面的訓練。這樣做,就是將語感的培養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上——更確切地說,就是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求解,在誦讀中積累語言的素材,最后達到將文言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一個部分。學生在這充滿活力、跳躍著生命的語言環境中全方位、立體化的感受它,學習它的欲望就會日益增強。
老師滿堂教,學生就會懶惰起來;老師“懶惰”起來,學生就會活躍起來。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將問題拋出來,將方法講出來,而不一定將正確答案講出來,用你的問題引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比如講《燭之武退秦師》,我們看到所有的資料都在講燭之武是一位英雄,那我們就可以讓學生自己來看燭之武是不是英雄。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燭之武是不是巧言令色?燭之武給國家帶來了暫時的安穩,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出賣了國家?后來“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鄭國還算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嗎?……這樣學生就會去思考,去比較,去查資料,思維活躍了,知識也就學到了。有了學習的欲望,何愁學不好呢?
有時我們也不妨補充一些有趣的內容讓學生們去分析學習。如《呂氏春秋.似順論。似順》中有這樣一段話“荊莊王欲伐陳,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莊王曰:“何故?”對曰:“城郭高,溝洫深,蓄積多也。”寧國曰:“陳可伐也。夫陳,小國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罷矣。興兵伐之,陳可取也。”莊王聽之,遂取陳焉。”這段文字淺顯易懂,學生很容易理解,而閱讀這段文字學生也很容易發現問題:依據同樣的情報,使者和寧國卻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這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的興趣。最后引導學生學會由現象到本質的分析方法:即毛澤東所說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學生既學習了知識有學習到了思維方法。
由此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合適的問題是引發興趣的鑰匙,老師首先要深入研究文本發現問題,然后才能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學習。[3]
在文言文的學習中,無論怎樣都不能忽視文言文字、詞、語法、句法的學習,拋開這些基礎知識來談文言文的藝術等等都是無稽之談,所以在文言文的課堂上有關這些的學習是絕對不能少的。有時,老師不妨“懶”一些,將課堂的不少時間留給學生,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動腦去學習。我教《采薇》就采用這樣的方法。首先我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了詩歌的前三節,然后分組理解并賞析詩歌的后三節,尤其是詩歌的最后一節,再加上他們小學學習過這首詩的最后一節,學習賞析起來就簡單很多,整個課堂氣氛很熱烈,課堂效果很好。
在這樣的課堂上,老師努力創設學生自由學習的情景,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盡量給每一位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讓他們融入課堂之中,融入文言文的意境之中,有所收獲也是一定的了。
我經常聽到有老師抱怨:這個知識點我重復了多少遍,他們還是記不住;這個方法我講過很多遍,一到考試他們還是不會用等等。這就現實出一個現實:我們的學生平常在教科書上所學習的東西遠遠不夠,他們還需要更多的積累。這就需要他們能夠閱讀更多的文言文。哪怕一周讀一篇千字左右的文言文,整個高中下來還是可以積累一個非常可觀的量,在后來的考試中一定能夠得心應手。
以上是我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一點思考。但無論怎樣,這些方法性的東西都是發展的、可變的,而唯一不變的是:老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我們要處處從學生的特點出發,教之以法,輔之以嚴,動之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