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剛
(貴州省遵義市道真縣玉溪中學,貴州 遵義)
微課是圍繞小視頻課例制作的教學資源,有如下幾個顯著特點:內容短小精悍,微課的核心教學內容較少,但聚焦性強,配套教學活動更為靈活和高效;提供了比較完善的主題框架及靈活實施教學活動的條件;微課通常為一線教師所設計,因此在內容設計上更符合教學實際。目前微課較為常見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鞏固和復習階段,例如知識強化、隨堂練習、課前復習、新課導入等。
內容適用性不足是統一教材在應用中難以回避的問題,統一的教材在編寫時是以學科知識與素能發展為目標的,現實教學中學生的差異性顯著。在不同地區、不同經濟環境下、不同智能特征和智力發展水平下,學生所呈現出的學習狀態不完全相同,學習能力養成水平也不相同,教師單純按照教材和教學大綱安排教學活動難以有效適用于每個學生,而微課則可以作為拓展資源來彌補此類問題。
傳統教材對于訓練型教學活動的支持不佳,這主要與教材篇幅限制有關,教材中訓練性內容通常會涉及很完整的知識要素,但在重難點問題的深入探究和訓練方面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而微課可以針對特定重難點問題設計完整的訓練型活動,有助于彌補傳統訓練型教學資源目標導向不明確的不足。
當前義務教育發展中關于數學核心素養的要求較高,其中實踐能力是一個關鍵點,而傳統教學資源更重視理論教學,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支持效果不佳。但利用微課能夠快速解決此類問題,教師可以靈活使用生活素材、跨學科實踐素材來設計教學活動,從而對傳統教材的層次性、實踐性進行有效拓展。
在以解決傳統教學資源內容適用性不足為目標的微課設計與應用中,微課的內容和配套教學活動需要圍繞具體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同時要高度關注學生的智能差異。例如,在人教版數學七年級第5單元第2課時“垂線”教學中,核心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掌握運用幾何語言表達垂線特點、正確理解垂線段的特性,在傳統教學資源中探究式教學多圍繞垂線段的特性探索來設計,而部分空間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會在“空間觀念”形成這一前置階段遇到較大障礙,這會阻礙其后續學習。由此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設計有針對性的垂線展示,教師可以尋找三維動態展示垂線特點小視頻(一般在30秒左右即可),配合垂線空間特征講解,然后引導學生“在小黑板中畫出一條垂直于地面的直線,使用重物綁線(垂線)來觀察垂線和所繪直線的關系”。此類微課占用時間較短,但能夠快速解決學生認知障礙,為后續學習提供良好支持。
在訓練活動中運用微課資源時可以優先考慮將“答疑視頻”微課與訓練性內容相結合,其中微課以重點訓練內容的正式分析和講解出現,訓練性內容需要拆分為多個關鍵知識點并對訓練題進行重新選擇。以人教版八年級下17單元第1課時“勾股定理”的訓練教學設計為例,可以有勾股定理的概念、證明方法、運用方法及訓練,在單項訓練后配合解析型微課視頻快速強化學生理解。在概念認知方面,先安排學生默寫勾股定理概念,快速引入15秒小視頻展示定理記憶中的易錯問題,文字分色展示,并在直角三角形中對應文字顏色同步展示三角形的有色邊;證明方法訓練后引入同樣的顏色分類分析視頻進一步鞏固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加強學生記憶;最后引導學生按照“青朱出入圖”裁剪紙張并組合新形狀,繼續探索和熟練運用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然后在視頻微課中展示圖形拆分和重組的動態效果,幫助學生加深記憶。
以微課的豐富素材提升教學層次性和實踐性的基本策略應該把重點放在素材資源優選上,上文中所舉的兩個例子中出現了“知識和問題解析”“動態視覺展示”兩類微課素材,實際教學中筆者建議教師可以按照如下思路來選擇插入的微課素材與形式:在課前復習與新知識導入階段,可以加入舊知識拓展性解析的微課資源,實現前后知識銜接,更自然地引入新的探究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解析和答疑類微課資源,拓展課堂教學的縱深性;在課堂訓練和鞏固中,可以引入多種視頻素材(主要為生活化和實踐性素材),提升學生對知識與實踐的關聯性認知。
微課以其靈活性、完整性成為“課中課”的最佳選擇,將其視為拓展性資源時要多考慮內容適用性、答疑和點撥的精準性、資源的素材多樣化與呈現形式的豐富性等,充分利用微課特色來解決傳統教學資源的局限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