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樹林
(大連市大連灣中學,遼寧 大連)
在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這門學科已經普及了很多年,但是初中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對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把握越來越困難。尤其近些年來,一些先進的技術手段還未體現在教材上便已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信息技術的普及速度在很大程度上高于教育的普及速度,這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前的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講學授課模式,融入高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效率,完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這門課程的發展性和前沿性。
由于先天遺傳和后天努力程度的不同,每個初中學生的學習狀況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因此,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不能“大鍋飯”,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調整傳統的教與學的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適當開展分層次教學。在了解學生信息技術的基本狀況之后,可以設計難度不同的教學內容以達到分層的目的。例如,教師講授Windows系統的“復制、粘貼、剪切”等基本操作時,在上課之前可以對學生對這一操作的具體掌握情況做一個簡單的調查,即將D盤文件夾中的文件放到另外一個文件夾中。學生既可以直接拖拽,也可以采取復制粘貼或者剪切粘貼的方式。即使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操作,個別學生都無法順利完成。對此,教師可以給已經掌握的學生布置稍加難度的任務,對于還未掌握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從而達到分層次教學的目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效率,首先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教師在講授鍵盤指法的過程中,多數學生會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情緒。這是因為這部分內容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都相對枯燥。對此,教師可以借助“金山快譯”系統下訓練鍵盤操作的小游戲,在此生動有趣的小游戲的幫助下,原本單調無趣的鍵盤指法課堂瞬間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教師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具體授課內容和班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針對性地借助多媒體技術的積極作用,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使信息技術這門學科更加簡單易學,達到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
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初中信息技術對學生操作性和實踐性的要求較高。正因為這個原因,信息技術課程需要在特定的機房中完成教學活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檢驗學生是否完全掌握了相關的學習內容。教師通常會為學生講解15~20分鐘的理論知識,剩下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對于相對簡單或者學生掌握程度較好的知識內容,教師可以通過集體觀摩實踐操作的方式來教授。例如,就如何正確地運用Word中的“查找”功能而言,教師可以先為學生系統講解一下理論知識,繼而選一位操作較好的學生通過廣播軟件為其他學生演示。在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少數沒有真正掌握操作要領的學生可以通過這次廣播演示再繼續學習一遍。在所有學生都能夠正確操作“查找”功能之后,就可以順勢為學生講解“替換”的相關內容。另外,教師可以舉行機器人比賽、網頁制作比賽以及電腦繪畫比賽等形式的競賽來強化學生的實際操作,提高學生實際操作應用能力。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尊重數量眾多的學生的主體性,更要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借助角色轉換、小組合作學習、任務驅動以及導學案等方式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就任務驅動法而言,教師可以在課前向學生提出一個具體的學習任務,然后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引導小組成員圍繞學習任務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再抽出時間帶領學習小組講解和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通過任務驅動法,學生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掌握知識點,教師也可以就學生成果進行提問,檢驗學生是否完全掌握了知識點,最終達到激發小組成員學習欲望,促進組員的默契與配合,提高學生搜集知識和整理知識的能力,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性的目的。
總而言之,高效課堂既是一種理念的課堂,更是一種教學模式的具體實踐。教師要結合時代發展、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真正打造信息技術學科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