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娜
(山東省膠州市第八中學,山東 膠州)
激烈的市場競爭、知識更新周期變短的現代社會,對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而互聯網時代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缺乏學習能力成為普遍現象。為了成功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我國全面實施了教育改革。教育是為了育人,是為了充分發掘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而教育應該做到以人為本。在初中生物這門自然學科教學中,一直存在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不良現狀。為了有效提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實踐,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上多下工夫,教學生樂學的知識,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將課堂四十五分鐘的有限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才能真正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體而言,提升初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立足于課堂,做到以下幾點:
所謂課前準備,不僅僅是指教師的備課,也指學生為了順利接受新知而做的有效預習。為了提高學生課前預習的針對性、有效性,教師要給予他們必要的指導。“互聯網+”教育下,學生學習方式產生了根本上的變化。教師可以明確布置預習任務、將新知當中的重難點制作成微課視頻,還可以編制導學案,引導學生在課前預習過程中抓住重點,提高課前預習效率。在備課過程中,教師也要立足于學生實際,根據學生不同學習水平、不同學習需求,科學選擇他們所感興趣的教學內容,而不是唯教材是尊。為了讓他們都能夠學到有用的生物知識,教師還要設計分層教學,讓學生都能夠在課堂學習中有所收獲,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佳發展。另外,“互聯網+”教育下,教師要善于對網絡上多元化教學資源進行篩選、整合,從而激發學生興趣,拓寬學生知識面,擴大課堂容量。例如,在七年級生物“環境對生物的影響”一節教學前,教師就可以布置學生從家中花盆下面、地上的石塊下等陰暗潮濕的角落尋找鼠婦(俗稱“潮蟲”),讓他們把捕捉到的鼠婦(10只左右)放在一個盛有濕土、樹葉的透明玻璃瓶中,分組觀察鼠婦的生活習性,并加以記錄,留待課堂上交流。
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往往能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探究欲望。但是枯燥乏味的文字卻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提升綜合素養。因此,初中生物教師應該利用生物學科和我們的自然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特點,打造生活化的課堂。教師要善于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和初中生所熟知的社會知識,作為生物課堂教學的素材。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既可以讓學生產生親切感,降低知識學習枯燥性和難度,又實現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效結合,學生不僅提升了知識運用能力,還提高了科學探究意識。例如,在七年級“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部分內容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四至六人小組,讓他們走出課堂,各自選擇校園的某個范圍(非教學區)對校園中生物及其生活環境進行調查,進行記錄,然后分組、分類將調查到的生物進行歸納總結,然后回到課堂上進行交流。
應試教育下的教學難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教師運用灌輸式教學法是有重要關系的。灌輸式教學法下,學生處于被動聽講的狀態,他們的思維被教師所引導、所束縛,因而缺乏靈活變通、運用能力。課程改革下的初中生物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善用啟發式教學法。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設疑能力,將傳統教學中灌輸給學生的知識轉化為一個個能夠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問題。為了讓學生多角度思考、探究問題,勇于表述自己的見解,教師要多鼓勵、多表揚;教師還要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的品質,讓他們自行發現問題、獨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問題,并尋找答案。例如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部分內容教學時,我就利用多媒體將科學家發現的關于天竺葵曝光部分檢測到淀粉,沒有經過曝光的部分則不能檢測到淀粉展現出來;將小白鼠放置在封閉環境中會很快死亡,如果將小白鼠和綠色植物共處于封閉環境中則一般不會死亡的實驗視頻也展示出來。學生在對視頻認真觀看的同時,主動提出問題并進行探討,在好奇心驅動下,他們在課堂上主動多途徑查閱資料,探討現象背后的原因,他們的探究意識、探究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有效提升。
總而言之,只有多措并舉,充分利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和綜合素養發展。教師應結合本班學生實際,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確定科學、合理、高效的多樣化教學方法、手段,構建起學生主動探究、全員參與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