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磊
(河北省涿鹿縣北晨學校,河北 涿鹿)
語言是教師在教學中最為重要的教學手段,同時也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點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師需重視并提高對自身課堂語言的組織及駕馭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有法,而無常法”,主要是指教學是一項復雜的過程,在教學中需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根據教學情況進行調整,進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教學內容。由于教師需要依靠語言進行知識內容的傳授,更要依靠語言講授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實際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所以物理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靈活使用教學語言,讓課堂中使用的語言更為精煉,更有條理,更加通俗,并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領悟度。
一節好課,在課的一開始便能夠給人帶來足夠的吸引力。良好的課程導入能夠非常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學工作中,課程開始后的第一錘,一定要敲擊到學生的心靈之上,要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思維,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師的身上。課程導入的方式非常多,但無論選用的是哪一種教學方式,只要教學語言的設計能夠做到實用、有效,便能夠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迅速提高整堂課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相關知識點時,教師便可以使用經典故事作為教學導入,提高導入語言的有效性。再例如,在公交車上有一男一女兩個人相鄰而站,女孩子站在男孩子的前面,這時司機為了躲避道路上突然出現的情況而進行了急剎車,男孩子沒有站穩,撞到了女孩的身上。女孩子回頭對男孩子說了一句“瞧你那德性。”男孩回答道:“這不是德性,而是慣性。”通過這些有趣味性的故事,能夠讓課堂教學氛圍活躍起來,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提高,從而使得教學工作能夠更加有效地開展[1]。
俗語有云:“搭橋過河,登梯爬高。”這里提及的“橋”和“梯”主要是從此岸到彼岸、從低處到高處使用到的工具。實際教學中凡是名師的課,課堂的整體連貫性都很高,且學生在整個聽課過程中會有行云流水之感,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師在教學中善于設置精心的過渡語。這就猶如一篇好文章,選擇精妙的過渡語,能讓整篇文章內容聯系在一起,讀者閱讀中能一氣呵成,而好的課堂教學也是如此,學生能全神貫注地聽完全程。過渡語在教學中雖然僅起到輔助作用,卻能串聯教學的每個過程,可謂通則通,通則美,而啟發性的過渡語需貫穿到教學的每個環節中。例如,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講授“速度”的相關內容時,教師為能讓學生對速度有簡單的了解,可以使用單位時間內的行駛路程為理論依據進行講授,就要使用物體運動的快慢對其進行理解與探究,以深化課堂教學的效果,然后使用分層過渡的方式對課堂內容進行細致地描寫,并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思考與討論,進而將教學內容進行縱深。例如,第一,甲、乙兩個同學進行百米賽跑的過程中,甲同學在用時16秒的情況下跑完全程,乙同學在用時14秒的前提下跑完全程,讓學生思考哪位同學跑得更快,并鼓勵學生說出判斷依據;第二,甲同學跑100米用時14秒,乙同學跑10000米用時28分鐘,教師讓學生思考哪位同學跑得更快。在此問題中能將相同的時間、相同的距離進行排除,學生在此過程中沒有搶著回答問題,而是認真思考問題,并激烈討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啟發,讓學生思考他們運動的時間與距離不同,該如何比較他們的速度。學生在教師的教學啟發下,進行相關的計算,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跑100米的同學每秒運動距離是7.14米,跑10000米的同學每秒運動距離是6米,這樣就能將整堂課過渡到問題的本質上來,使得課堂教學更顯流暢[2]。
教學的過程是由不同教學環節組成的,每個教學環節就如同零散的珍珠一樣,需要教師合理使用連接語進行串聯。若沒有連接語這根“絲線”,所有的教學環節將十分零散,再好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環節也不能組成一堂生動的課。所以教學過程中過渡語的設計顯得十分重要。
教學是科學更是藝術,所以授課過程中教學用語的藝術性絕不容忽視。好的教師需要靈活地運用教學語言,提高自身對課堂教學語言的組織及駕馭能力,用精練、通俗的語言給學生傳授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