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保康縣兩峪鄉中心學校 湖北保康 441608)
課堂評價,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有效的課堂評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反之,則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反作用力,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乃至影響學生一生的成長。筆者所在的保康縣近年來正在實施“三學小組”中,經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堂評價有如下策略之見。
我經歷過很多空泛評價的課堂,如“你真棒”、“你真聰明”之類。這種缺乏真情實感的虛假評價,會導致學生忽視課堂評價,學生會因習以為常而漫不經心。甚至有時還會讓教學環節處于尷尬局面。
我的一位同仁在教《地震中的父與子》時,讓學生朗讀后,隨即點評:“我從你的朗讀中聽出你很著急,請說說你為什么著急?”學生愣住了,久久沒有回答,因為學生其實并沒有讀出著急的語氣。老師很尷尬,只好不得不來了個“自問自答”而結局。
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尷尬呢?原因就在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客觀、缺乏實際。從而造成了課堂上的尷尬。教師在課堂上的評價必須要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評價對學生學習的導向作用。否則,評價只會顯得空泛,即使是表揚性評價,也會讓學生“無所適從”。
筆者發現,學生的理解能力呈現差異,對于學生的“錯誤”答案,教師不應完全否定,應當從學生的回答中找出思維或表達的閃光點,恰當點撥、適時引導。
有一次我在參加一次公開課時,一位老師在教學《桂花雨》時,出示了一道闖關題:“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 ) 。”學生的答案幾乎一致:“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正當教師想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時,一位學生舉手:“我到在外地生活的姑姑家時,曾聽姑姑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沒有家鄉的荷花香。這里的柿子再甜,也比不上家鄉的鴨梨甜’。”話音剛落,同學們有的在偷笑,有的反駁道:“老師讓你說桂花,誰讓你說家鄉的荷花?”對于這樣的“另類”答案,教師沒有否定,而是走到這位學生跟前,親切地展開對話:“你姑姑現在在哪里?”學生回答:“被姑父接到廣州了,好幾年都沒有回來過。”教師繼續問道:“姑姑的故鄉在哪里?” “在我們保康兩峪。”教師進一步引導:“用你姑姑的話說就是:廣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故鄉兩峪的荷花香;廣州的柿子再甜,也比不上故鄉兩峪的梨子甜。為什么呢?”“主要是姑姑太想念家鄉了。”“是的,你姑姑和作者以及她的母親一樣,身在外地,心在故鄉”,教師點評并出示:“外地的XX再XXX ,也比不上我家鄉的XXX 。”請學生口頭完成填空。學生積極補充造句:“外地的水果再好吃,也比不上我們家鄉的XX好吃。”“外地的高樓大廈再好,也比不上我們農家的小院好。”最后,教師總結:“大家都有相同的感受:月是故鄉圓,水是故鄉甜,人是故鄉親。故鄉的一切在我們心頭永遠都是最美好的。”
這一優秀的教學片段給我的啟示是:對于學生與眾不同的發言,教師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合理見解,因勢利導,生成課堂教學的意外精彩。
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獲取知識的結果,更要關注認知的形成過程。因此,過程性評價顯得尤為重要。
以前四年級班開展了“海量閱讀,伴我成長”活動,一節課外閱讀課時,我組織學生讀了《水滸傳》之后, 進行了“讀《水滸》,話李逵”的成果匯報課。課上,教師讓學生討論“李逵是個怎樣的人”。學生歸納了李逵“孝順、仗義、疾惡如仇、知錯就改、不畏權貴”等個性特征后,該教學環節并未結束。教師讓學生繼續思考:“為什么說李逵是這樣的人?請充分抓住具體事件來總結人物的特點。”學生紛紛發言:“李逵上梁山后,見到其他人回家接親人,他便回家去接母親上梁山。途中,他給老母取水,可母親被老虎吃了,于是,他把老虎全打死了。從中可以看出李逵很孝順。”“宋江帶兵攻下了高唐州后,從一個小牢子的口中知道柴進被關押在后院的一口深井中,面對那口深井,沒有人敢下去,但李逵第一個站出來主動要求下去救柴進,充分表現了李逵的仗義。”“李逵壽張喬坐衙之后,聽說宋江搶了劉太公的女兒,非常憤怒,便上山質問宋江為什么要做這樣的事。這表現了李逵疾惡如仇。”“李逵來到梁山泊,掄起板斧砍倒了杏黃旗,還要砍宋江,幸好別人死命拽住。后來他發現自己錯怪了宋江,又趕緊去殺死了假宋江,救出了劉太公的女兒。說明李逵知錯就改。”“朝廷連續打了幾次敗仗,見梁山泊勢力日益壯大,便想對梁山泊進行招安。宋江很想招安,但其他弟兄們不想招安。李逵見太尉很傲慢,氣不打一處來,便扯碎了詔書,痛打了太尉。這表現出李逵不畏權貴。”
上述教學,教師通過評價將學生的思維引向“認識形成的過程”。教師要求學生說出李逵個性特點的根據,就是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事件來發現人物的特點,這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很有好處。
教學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意見不一,有時還會發生爭辯。此時,教師不必急于即時評價,可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基礎上再進行評價。這種延時評價往往會起到啟人深思的效果。
我校在參加縣級“晉級”課時,一位五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學生對于“談談你對精彩極了與糟糕透了的理解”進行交流,學生爭持不下。
對于學生的發言,教師沒有即刻進行評價,而是讓學生討論。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是的......”
教師通過延時評價,激發了學生深入研讀文本的熱情,最終對文本內容形成了深刻的認識,感受到了文本表達的精妙。由此可見,在需要學生通過自身努力或共同討論解決問題時,適當的延時評價很有必要。
一節課結束,教師必須安排一個環節進行終結性評價:“在這節課的合作學習中,你有什么評論?”或是“在這節課的合作學習中,哪些小組和個人表現最突出?究竟如何突出?或者”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我所管理的四年級班重點實施的學生合作學習“檔案管理法”就是采取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的辦法操作的。學生合住學習勁頭兒十足,熱情百倍。
當然,關于合作學習中的“評價”許多老師各有千秋,關鍵在于依據自己本班的實際情況,還要綜合具體課程因材施教。否則,也只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