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集安市榆林鎮學校 吉林集安 134200)
宋代著名詞人蘇軾主張:“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說明日常的積累,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教學中,我發現每堂作文課都有學生唉聲嘆氣,愁眉苦臉,大有“談作文”色變之勢。絞盡腦汁,搜腸刮肚之后仍寫不出好文章來。這就是材料匱乏,積累不夠的表現,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培養學生日常積累的習慣,多儲備一些寫素材。那么怎樣積累呢?
1.博覽群書,吸納庫存。
小學生閱歷淺,知識而窄,博覽群書可以擴大知識面,豐富情感體驗,提高思想認識。博覽群書,可以閱讀名著,名人傳記、報刊雜志,也可以閱讀語、數、外、正史地書。課內外有用的文章,都要指導學生在閑暇時間里大量閱讀,豐富自己的庫存,培養積累意識與讀書習慣。
2.帶著“語文意識”去讀。
博覽群書不能走形式,走馬觀花,要帶著“語文意識”去讀。讀的時候要想一想:文章寫了什么?是怎樣寫的?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同時做好讀書筆記,并把文中有價值的字、詞、句摘錄下來。老舍說過:“要天天記,要成一種習慣。刮一陣風,你記下來,下一陣雨,你記下來,因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就需要寫一陣風或者一陣雨。這樣日積月累,你肚子里的東西就豐富起來?!睂懭沼浫绱耍x書也是如此。閱讀時的思考、體驗和筆記,大大豐富了寫作者的庫存。
3.閱讀所得,整理歸類。
為了便于今后查找,閱讀所得,要整理歸類。閱讀中要記錄的東西很多,記多了,時間久了,要查找就會很困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筆記本上分類記錄,比如:理想篇、惜時篇、勤奮篇、青春篇等,將同一內容集中在一起,查找時省時省力,便于記誦。
4.學會合理提取與使用。
積累的終極目的是使用,同時,使用積累的材料,也會促進積累和鞏固。由于積累材料時已經歸類整理,提取很便捷,運用到文章中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靈活掌握,使其與整篇文章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又可以增加亮色。
學生有了大量的材料儲備,只是“巧婦”有了“米”。怎樣做成色香味俱全的飯,離不開技巧與能力。寫作教學中,培養作文素質,提高寫作能力,必須進行有序的訓練與文法的習得。下列做法時行之有效的。
1.說真話,訴真情。
表達真實的思想感情,是作文教學的基本原則。作文教學是要關注人生、關注社會、關注自然,表達真情實感,抒寫自我心靈。這是作文教學的生命力所在,生活中父母絮絮不止,老師的苦口婆心,朋友的噓寒問暖,人生的酸甜苦辣,道路的崎嶇多端,都是真實的,鮮活的,這是作文教學永恒的不盡源頭,因此說作文教學的本意是在生活與學生間實現“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目標。這樣的作文教學是學生走向做人成功與作文成功的必經之路。
2.練思維,立新意。
作文教學有一個好傳統就是“文有主旨”其做高境界應當是“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衡量作文質量好壞、價值大小額主要尺度。作文教學中,一般做法時訓練學生立題、立意,以合理的選材,確立富有個性、匠心獨運的主題。常用的思維方式是:逆向思維,啟發同學從相反的方向角度去思考,一反傳統的思維方式,得出相反或想對的結論。如:同樣是寫“媽媽的絮叨”有的同學吶喊“媽媽,請別在絮叨了,我已經長大了”。而有的學生則反彈琵琶,將作文命題為《享受絮叨》,從老到中悟出母愛,并學會嘮叨,回報母愛。其次側向思維。事物大都有“橫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特點,從不同角度去認識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種思維訓練可以讓學生對同一命題或者內容產生多種想法,進而從中找到一個新穎獨特的想法,使文章立意新穎。
3.精選材,巧構思。
要寫好文章,選材也很關鍵。因為材料是為主題服務的。老生常談的材料只會令人厭讀。選擇新的材料可以讓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寫記敘文要寫新景、敘新事、記新精神、新風貌、新特點。只有新,才能體現新精神,只有新,才能有生活氣息。寫議論文,要選取新穎的論據,為新穎的觀點服務,即選取論據時,要汲取時代的活水,選取鮮為人知的事情,使人更心悅誠服。
巧構思,我這里所說的巧構思是僅就文章的情節結構而言,新穎、奇特的形式可是文章別具一格。如果能在構思上避俗就奇,大膽創新,一定能使文章增添光彩。我曾看到一篇題為《走進老鼠的幸福生活》的文章,文章寫老鼠生活的悠閑自得,并炫耀自己的天地被人類殺死或改行后自己的幸福生活,倡導保護老鼠的天敵,批評亂捕濫殺的行為,從而反應保護生態環境的主題。文中用反彈琵琶法,正題反作,新穎而深刻。由此可見巧構思的重要性。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寫好文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有計劃的、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有效的傳授寫作手法,循序漸進的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