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力家
(遼寧省沈陽市第78中學)
初中地理教學內容可以劃分為初中地理和世界地理兩部分,是以地質特征、山川、河流、氣候、物產、資源、人口、交通等多方面內容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具有極其強烈的綜合性、專業性、空間性、區域性,概念知識和抽象內容居多,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但是在傳統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過分重視對于教材內陳列知識的教學,過分重視要求學生記憶教材內容,缺乏必要的開放式教學手段,造成學生對初中地理教學的興趣下降,積極性缺失,嚴重影響了初中地理教學效果的提高。我國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這些資源正是我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當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切實利用各種土地資源,打造一個開放的、高效的初中地理課堂。
初中地理具有極強的抽象性、專業性、邏輯性,其中需要學生識記的概念、定義居多。在傳統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劃定一定內容,讓學生進行機械背誦的方式,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嚴重壓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不深入,即便能夠背誦,也只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極其容易遺忘。這種傳統的初中課堂教學方法嚴重制約了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和素質教育工程的推進步伐。而中國的土地資源就存在于學生的生活中、學習中,存在于學生的身邊,都是學生極其熟悉的,因此,在教學中有機融入土地資源的內容,可以化抽象為具象,化微觀為直觀,保證課堂教學的生動形象開展,也更加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講解地形地貌的過程中,學生對于山脈、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概念理解難度較大,這時候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回憶他們曾經去過哪些地方的哪些旅游景點游玩,還可以讓他們將旅游時的音像資料帶到學校,同老師、同學一起分享,這時候再針對學生游玩的不同地區的旅游資源進行分析,讓學生明確哪些地方海拔多高、地勢是否平坦、氣溫如何等等,借此實現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把握,同時也實現了初中地理的走出課堂、聯系實際、高度開放。
正因為初中地理教學內容的專業性和抽象性,造成了初中地理知識理解難度大、學生理解不深入、學習效果不理想的結果。如果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味采用傳統的機械、簡單的方式講授課內知識,讓學生把重點知識點進行勾畫之后機械背誦的方式進行教學,那樣教學效果是很難得到提升的。而將我們偉大祖國的土地資源充分滲透進課堂教學中,可以以實例的形式使原本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大大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決定性效果。例如,在講解祖國的自然資源內容時,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究,歸納一下當地具有哪些自然資源,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指導,分清哪些是有形的自然資源,例如石油、煤、天然氣、水等;哪些屬于無形的自然資源,例如陽光、風力、空氣等,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究一下當地那些沒有保護資源、利用資源,而是浪費資源、污染資源的行為,例如隨意排放廢水、廢氣,隨意傾倒垃圾等破壞環境的行為。這種利用土地資源開展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方法強化了學生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再如,講到中國的氣候時,可以把近年來南方洪澇災害、北方嚴重干旱的現象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并提出系列問題:造成南澇北旱的因素是什么?降雨有哪些益處和害處呢?我們應當如何應對干旱和洪澇呢?我們又應當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通過這些問題,可以充分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利用資源、保護資源的意識,同時實現了課內向課外的有效延伸,保證了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教師的教育理念在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在不斷轉變,教師不再過分片面追求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更加重視學生能力的提升。為了保證學生能夠提升綜合實踐能力,為了保證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形成,初中地理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納入祖國土地資源的內容,激勵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例如學習中國的農業、工業一部分內容時,因為學生對于社會的整體感知水平不高,對祖國工業、農業的發展情況不明確,因此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對祖國真實的發展水平不能有效把握,這時候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對當地的工業發展水平、工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發展歷程進行調研,對當地的農業發展水平、糧食作物的種植種類和產量情況、經濟作物的種植種類和產銷情況進行摸底調查。這些形式多樣、主題突出的綜合實踐活動可以提升學生對于我國工業、農業發展的真實水平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避免教師講解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低下的情況出現,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社會調查能力、探究實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更促使學生能夠主動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為學生能夠開闊視野、提高社會生存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知識系統與能力系統,還要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更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為初中地理是一門同實際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學科,所以教師應當利用國家的土地資源進行愛國主義情操的教育和熱愛家鄉的情感教育,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將德育有機融入地理課堂教學中。例如,講到從世界看中國一章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對祖國的疆域、人口、民族等內容進行探究,了解我們偉大祖國的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等有利于祖國發展的優勢。同時還應當讓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民族眾多,各個民族的文化交相輝映、各個民族的人民和諧相處,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萬眾一心、團結一致、共同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雄心壯志,徹底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對當地的物產、科技、工業、農業、經濟等方面的發展情況進行探究,從而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雄心壯志。
教師是對學生進行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主體,是保證課堂教學高效施行的主要因素,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主要因素,是保證學生創新能力有效發展的主要因素,更是保證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中國土地資源,構建開放性初中地理課堂的主要因素。因此,只要保證初中地理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對我國土地資源的了解、對學生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的掌握、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等多方面素質能力的不斷強化提升,才能確保開放性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構建。所以,初中地理教師應當不斷學習、不斷“充電”,強化利用中國土地資源開展教育教學理念,抓緊一切機會參與各級領導部門組織的學習培訓、課例研討等活動,實現自身素質能力、專業素養的大幅度提升,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學生求知水平的發展。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可以分為導入、新授、小結、評價等環節,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依據實際的教學內容有機融入中國土地資源內容,實現課堂導入的和諧自然,實現課堂新授的生動有趣,實現課堂小結的準確完整,實現反饋評價的客觀有效。同時,為了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高效實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當針對實際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充分引入中國土地資源內容,促進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實現對教學重點的有效突出和對教學難點的有效突破,促進開放性課堂的有效構建。
為了突出初中地理課堂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教師還應當組織以中國土地資源為主題的,以手抄報、調研活動、演講活動、征文活動等為形式的多種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對中國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人口問題的深入理解,促進學生明確、客觀、辯證看待中國發展取得的驕人的業績和面臨的嚴峻考驗,保證學生觀念的更新、思維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提升,實現初中地理開放性課堂的有效構建。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以初中地理教材作為有效載體,將我國的土地資源知識有機地同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內容巧妙融合,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們國家的地質特征和地理特點,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榮譽感。作為一名初中地理教師,應當深挖初中地理教材內容,廣泛了解我國各地的土地資源,深入了解初中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科學設計課堂教學內容,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勇于創新、銳意改革,打造具有開放性的、高效的初中地理課堂。
參考文獻:
[1]張勛.新課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課程資源與鄉土資源的整合及應用研究[J].魯東大學學報,2012(4).
[2]王小軍.以人為本的開放式教學模式[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3]沈國明.建構主義理論下地理開放式教學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27).
[4]庾春花.延邊地區初中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現狀及對策研究[J].延邊大學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