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江
(天津市河東區教育中心)
隨著國家對中小學教育重視度的不斷提高,2016年我區“三通兩平臺”建設取得了巨大進展,實現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數字化校園”逐漸成為中小學信息化建設項目重點。從整體上看,“智慧校園”就是一種建構在傳統校園基礎上的數字化教育空間。具體地說,“智慧校園”是指依托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構建的,集合了教育教學、教育管理、教育研究以及校園服務等多項功能的虛擬教育環境。其構建主要是通過對教學環境、教學資源以及教學日常管理應用等各個環節的數字化處理,再在這些信息的基礎上,通過整合、存儲、傳輸等處理,使教學管理數字資源得到充分優化利用。因此,結合實際,加速推進“智慧校園”的建設,能夠助力中小學有效拓展校園業務功能,提高學校日常教學管理水平和效率,而這與現代教育改革目標——“教育信息化全面覆蓋”也是高度契合的。
信息化教育基礎設施是構建“智慧校園”的前提和基礎,其包含了“校園門戶網站”“本校特色環境”“信息化教室”“校園電臺和廣播”以及“校園安全維護系統”等多個建設項目。因此,中小學在建設“智慧校園”的實踐中,應當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緊密圍繞上述項目和功能,靈活調整建設方向,制定具體措施。具體地說,即在構建“校園門戶網站”時,要基于中小學管理與教學實際需求,依托互聯網技術構建教育專網,創設符合“教”與“學”要求的網絡平臺和空間,以確保網絡服務能夠在校園的每一角落得到應用,助力“校園移動辦公”和“校園移動學習”目標的實現。在創設“本校特色環境”時,不僅要注意與中小學學科教學課程相適應,還要基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和自主學習的目的來進行環境的創設。而在建設“校園電臺和廣播”時,則要保證校園電臺和廣播基礎設施的齊備,如演播室、導播室,確保電臺和廣播內容的采集、編輯、播出等環節能夠有序進行,有條件的中小學還可創建“校園智能廣播系統”,為中小學師生提供自動播放、循環播放、臨時廣播、點對點播放等獨具個性化的電臺廣播信息服務。此外,在進一步完善“校園安全維護系統”時,必須重視防火墻、病毒檢測庫等建設,確保校園網絡符合安全等級要求,為校園營造積極向上的風氣。
實踐中,支撐“智慧校園”運行和建設的網絡化教育基礎平臺主要包括了學生學習平臺、教師教學平臺、家長監督平臺。因此,中小學在開展“智慧校園”優化與調整的過程中,應綜合考慮上述平臺的需求和要求,有目的、有針對性地予以完善。例如,在優化“學生學習平臺”時,可通過實名制的方式進行平臺建設,為每位學生在校園網中創設獨有的個人賬號,不僅要能用來開展課后練習、復習,提交作業和展示作品,進行小組合作,還要實現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實時互動交流,及時解答學習疑難。又如,在建設“教師教學平臺”時,可通過對信息教育資源的數據整合,建立分學科的教學數據資源庫、素材庫、習題庫等,借助網絡技術獨有的互動教學系統融合優勢來實現課前準備、課堂講授、作業安排、課后答疑等一系列教學計劃設置、教學形式調整等實時互通;同時,還可通過對學科素材的收集整理,對教學評價、教研活動題材的統一上傳,構建專業化、集成化、完整化的教學網絡平臺。再如,在建設“家長監督平臺”時,同樣可采取實名制的模式,進行一對一的監督管理,在平臺分欄上開設學生各科成績、出勤情況、健康狀況、日常表現等查詢項目,便于家長及時、真實地掌握學生的學業情況,了解其日常在校生活狀況;同時還可增設相關交流項目、咨詢項目,便于家長與校方相互間的及時反饋和跟蹤。
依托公共通訊平臺、數據交換與共享平臺、校園電子商務平臺、數據資源庫等一系列信息基礎平臺構建的“智慧校園”不僅有著信息標準體系,還有著校園安保體系和運維保障體系,能夠為廣大師生用戶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數字化教學服務和學習培訓。因此,立足于信息技術極速發展的當下,中小學教育改革步伐應緊隨時代發展,積極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將其納入學校整體規劃,并通過實踐不斷探索“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的創新機制,力保中小學教育管理的高質與高效。
參考文獻:
[1]江育奇.理性看待中小學校智慧校園建設問題[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7):68.
[2]王希哲,黃昌勤,張冬冬,等.智慧校園中學習云空間的設計與應用[J].教育信息技術,2015(Z1):141.
[3]楊素梅,戴春宇.智慧校園規劃與建設研究:淺談數字化校園建設在普通中小學教育工作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1):36-39.
[4]萬波,熊必成.大數據時代智慧校園的教學優化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7(17):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