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美燕
(山東省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中學)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需要學習和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外還需要經常做實驗,以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實驗和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和掌握更多的知識。而目前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實驗教學效率低下,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就應該完善和創新生物實驗教學方法,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下面本文就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現狀出發,對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進行探討和淺析。
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并不能正確掌握理論知識教學與實驗教學之間的關系,忽視了實驗教學對于學生生物學習的重要性,過于重視理論知識教學。同時,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方法比較枯燥和單一,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形式去完成實驗,并不能針對性地設計實驗過程,在此基礎上開展實驗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完成實驗,缺少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些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現狀均限制和影響了教學有效性的提高[1]。
傳統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都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開展的,實驗步驟按照教師規定的模式進行,思路也非常陳舊,學生一節課下來往往什么都學不會也學不到。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教學思路,擺脫傳統實驗模式的束縛與限制,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盡可能地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完善和創新生物實驗方法,保證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
例如,初中生物教師在講解“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這一實驗內容的過程中,就應該改變傳統按一定步驟和模式完成實驗的方法,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演示實驗的過程,通過直觀和生動的實驗展示讓學生掌握實驗的方法,之后讓學生在多媒體實驗演示的引導和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保證實驗的有效性,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
在以往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只是在教師的要求下,按照一定的模式完成實驗步驟和學習,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得不到凸顯。因此,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清楚學生為教學主體這一理念,改變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性。
例如,初中生物教師在組織學生完成“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這一實驗時,就應該提出實驗問題和假設,為學生準備足夠的實際器材和所需的鼠婦,之后將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并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自己觀察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做好實驗記錄,得出實驗的結論,并組織學生分析實驗中的一些不利影響因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實驗教學效率。
探究實驗指的是學生自己設計并完成實驗的過程,這一實驗方法強化了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更好掌握。初中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探究性生物實驗進行運用,通過小組的形式開展合作探究,讓學生自己找出實驗的結果,并在實驗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概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探究、創新能力,構建高效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課堂[2]。
例如,初中生在完成“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這一生物實驗的過程中就應該開展探究性實驗課堂。初中生物教師應該按照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將其分為人數相等的不同小組,之后讓學生利用顯微鏡等器材自己探究實驗的過程,在與同學溝通、交流和探究的過程中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得出屬于自己的結果,教師讓每組派出一名組員說出自己的實驗結論,最后由教師總結,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內容。
總而言之,生物是初中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門學科,而實驗教學是這一學科教學過程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對于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識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然而,目前我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從實際的實驗教學現狀出發,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特點分析可以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進行分析,為學生的更好學習和發展提供基礎和保證。
參考文獻:
[1]岳守玉.新課程背景下提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對策[J].初中生優秀作文,2015(1):437-438.
[2]常國華.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10):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