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栩
(廣東省信宜市鎮隆中學)
閱讀是信息的輸入,通過閱讀可以獲得基本的詞匯積累,也可以學習名家經典的描寫技巧,是學生完成知識原始資本積累的不二法門。初中時期是進行系統語文學習的初始階段,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滲透閱讀技巧,拓展課外閱讀。陶行知說:教材不過是個例子。確實,課堂時間有限,教材文本篇幅也有限,只能給學生起到一個示范作用,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那么,怎樣提升初中高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效率呢?下面我們就結合教學實踐從幾個角度進行分析和討論。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諺語強調的就是掌握方法的重要性。只有讓學生掌握閱讀和思考的方法,他們才能通過自主閱讀課外書,獲取知識,習得方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文本為例,指導學生精讀、細讀,邊讀邊思考,從閱讀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最終通過解決問題提升語言邏輯和表達能力。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誠然,一個班幾十位同學肯定存在閱讀風格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一刀切的閱讀方法肯定不適合全班學生的認知發展需求。要想營造閱讀氛圍,讓學生全面開展課外閱讀,我們就得承認學生的客觀差異,發現他們的優缺點,從而針對性地弘揚個性,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閱讀和理解,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時,為了烘托氣氛,我先借助聲影一體的多媒體課件,讓孩子們體驗北方冬天下雪后的情境。然后通過提問鼓勵學生發揚個性去閱讀和理解:①雪景美不美?哪位同學見過北方下雪后的村莊?說一說你的真切體驗。②沒有去過北方的同學是以什么方式認識雪的呢?您心目中下雪后的村莊是什么樣的?③大家帶著自己的想法閱讀,看看作者在濟南的冬天的所見、所聞、所想和自己的有什么區別?這三個問題不是盲目設置,前兩種是從見過雪和沒見過雪兩種認知情況區分的,鼓勵孩子們發揮自己對雪的個性認知形成對比。通過對比,學生就容易發現作者描物狀景的技巧,從而完成知識和技能的吸收和積累,為以后的個性表達和寫作奠定基礎。
情感目標是語文教學要實現的三維目標之一。語文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字詞句,還要注意升華學生的情感。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能注意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來啟發和引導,讓孩子們深入體味情感,才能在自己的寫作中有“人情味”。
還以《回憶我的母親》教學為例,一般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通讀,然后圈點生詞,總結段落意思,熟讀課文……這么多流程其實只注意到了語文的“知識”層面,與三維目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差很遠。為了實現三維目標,我們還要結合生活來啟發學生的情感:我們生活中也有至親至愛的人,他們的哪些品質讓你印象深刻,深受感動呢?通過這兩個問題,再讓同學們反復閱讀課文,從中體會和學習如何用語言來表達情感。
上面三個部分都是以文本為例來說明如何讓學生掌握課外閱讀的技巧。也就是說,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懂得在閱讀中邊思考邊體味情感,這是學生自主課外閱讀的基本功。有了這三點基礎,我們才能全面引導學生拓展閱讀范圍。那么,怎樣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呢?
教材是個例子,讓同學們通過例子掌握了閱讀技巧以后,我們就要順著文本的題材給學生推薦同類經典文章,讓同學廣泛閱讀,直觀對比,遍采百家之長才能真正豐富“閱歷”,積累更多知識。
比如學習了《回憶我的母親》,我們可以給同學們推薦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的《我的母親》、畢淑敏的《母愛》……類似的題材,不一樣的寫作角度,不一樣的情感表達方法。通過對比閱讀,能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提升他們的綜合閱讀思考能力。當然,我們還可以結合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給他們推薦不同題材、不同種類的讀物,讓孩子們遨游在知識的海洋,汲取更多的知識和營養。
總之,初中階段是指導初中生學習閱讀技巧、積累閱讀知識的黃金期。教學過程中我們先要以教材為例一步步指導初中生掌握扎實的閱讀方法和歸納、思考技巧,只有這樣才能結合他們的閱讀特點和認知進度針對性地推薦課外閱讀材料。閱讀是知識的源頭活水,只有同學們掌握閱讀理解技巧,讓讀書逐漸成為自覺行為,才能像楊朔所說的蜜蜂一樣“采過很多花,釀出甘甜的蜜來”。
參考文獻:
[1]李軍.淺談中學生語文閱讀積累的方法[J].學語文,2010(4):24.
[2]黎昌秋.淺談初中語文整體閱讀方法[J].新課程(中學),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