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澤旺
(廣東省四會市東城中學)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背景下,核心素養作為學生必備的能力和品格被置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地位,而學科素養是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因此中小學各個學科均有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滲透道德教育的重要職能。
初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在于除了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層面有所發展之外,在物理領域有全面性和可持續性的追求,同時在探索物理知識的過程中樹立堅持不懈的科學探索精神、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精神,培養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情懷等。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物理科學教學要求教師在生活情境中發掘物理的德育功能,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目前,雖然許多教師已經對“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必要性有所認知,但具體到實際教學活動中,對德育的滲透仍然是零散的、隨機的,不但目的性較弱,實際效果也不明顯。在此背景下,我們應將物理知識與德育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兩者相輔相成,以共同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1.在物理知識教學中滲透嚴謹求實的科學觀
以往的物理知識教學中,我們往往只關注學生是否理解知識,是否記住了知識點,是否能夠在答題時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卻很少關注物理科學探索中蘊含的嚴謹求實的科學觀。核心素養背景下,我們應將嚴謹求實的科學觀作為德育的突破口,將其全面滲透到物理知識點的講解與相關實驗教學中,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對此,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尤其是在實驗操作中,要嚴格按照實驗要求,尊重事實,尤其是在遇到實驗結果與預期不符時,應引導學生反思實驗中存在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否定實驗結果。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交流合作,在嚴謹、大膽的探索中,在反反復復的實驗過程中驗證物理知識,找到問題的答案。例如:在九年級上冊物理教學中,可在第十二章“探究歐姆定律”的教學過程中,一邊引導學生做實驗,一邊講述物理學家歐姆反復改進實驗條件,克服實驗誤差,堅持不懈證實自己的科學猜想的過程。如此一來,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物理知識,還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精神。
2.在物理原理教學中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精神
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背景下,物理原理的教學不應局限于以往的原理內容的講解和原理發現過程的展示,而是應進一步滲透物理原理發現過程中蘊含的科學精神。
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本身蘊含著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全面詳細地掌握物理知識,還要挖掘其隱藏的德育內容,將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融合其中,以達到物理知識與德育教學完美結合的目的。例如,在講授九年級物理第十六章“電磁鐵與自動控制”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電可以生磁,那么磁是否能生電呢?這樣的問題不僅滲透著“對立統一規律”,讓學生學會辯證思考問題,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探究欲望。而在此基礎上,還可對“電磁污染”知識進行介紹,列舉電磁污染對通信、軌道交通等領域帶來的干擾,使學生認識到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明白物理科學的兩面性,進而逐漸形成辯證思維,對知識和現實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更深刻的思考。
3.在物理學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愛國情懷
初中物理教學中,常常涉及一些物理學史知識的教學,包括物理原理的發現過程、物理學家的研究事跡等等。在開展此類教學活動時,我們可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例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適當講述一些我國著名物理學家的故事,通過講述他們的傳奇故事來豐富課堂內容,提高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我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著名的物理學家,很多物理研究成果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例如,在第十三章“機械功與機械能”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對我國在此領域研究中表現突出的物理學家的事跡進行介紹,如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的錢學森先生,錢學森先生不僅擁有豐富的學識,將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而且深愛著祖國,在學成之時,歷經千辛萬苦回到祖國,為國效力。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這樣的名人事跡,在幫助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的同時,還有助于學生形成民族責任心,形成敢于奉獻的精神,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鼓勵學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積極滲透道德教育,是當前初中物理學科的重要職責。在此背景下,我們應將物理知識與科學探索精神、集體主義精神、辯證唯物主義精神、愛國情懷等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探索物理知識的同時接受精神上、道德上的洗禮和熏陶。
參考文獻:
[1]劉前樹.試論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結構[J].化學教育,2016(21):4-6.
[2]王寶斌.發展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三大策略[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6(17):10-12.
[3]曹義才.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初中物理銜接教學建議[J].教學與管理,2016(9):46-47.
[4]湯偉,張靜.基于“5E”探究教學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以“液體的壓強”為例[J].物理教師,2016,37(8):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