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華
(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區上板城初中)
在初中教學過程中注重開展生態德育,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意識到保護環境和珍惜資源的重要性,讓學生養成愛護環境和保護生態的良好習慣。因此,老師在實際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容與生態文明的內在關聯性,讓學生不斷建立和養成科學的生態文明觀和意識,為社會和諧做出更多的貢獻。以下是初中教學中開展生態德育,促進學生增強生態文明意識的措施。
在初中教育過程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和形成主要是依靠學科知識這一基礎。因此,在重視學校生態德育、促進學生增強生態文明意識的過程中,各科老師要特別注重挖掘和發揮教材中的生態德育因素的作用。老師在備課時,要努力尋找教學內容中與生態德育可以互相滲透的結合點,將生態德育的理念和內容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中,從而讓教學最大限度地觸及學生的思維。比如,初中歷史老師在講授《黃河——中國人的母親河》相關內容時,可以向學生講授各個歷史時期與黃河有關的知識,如原始社會時,形成了具有大河文明特點的半坡文化遺址;商朝時黃河孕育了殷商的高度繁榮;兩漢時期,大興土木,砍伐森林,黃河泥沙淤積等等。然后老師再引導學生分析當今社會黃河環境問題的嚴峻形勢,并嘗試對解決該問題的措施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喚醒心中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增強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同時,老師也不能局限于課本教材,而要多關注生活,從雜志、網絡等渠道多收集相關的資料,不斷豐富教學資源,為學生的生態德育竭盡全力。
要想促進學生良好生態文明習慣和規范的養成,并且將生態德育有效地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不僅需要老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向學生灌輸生態文明的理念和重要性,而且也需要在校園中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氛圍,并且通過校園環境及文化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自覺形成生態文明的意識和習慣。比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對校園中的樹木進行分類,并在草坪等地方放上溫馨警示牌,提醒行人愛護花草樹木;在學校食堂的墻上貼上“愛惜糧食,拒絕鋪張浪費”等標語;在盥洗室的墻上刷上“水是我們的生命之源,請珍惜水資源”的標語等等。同時,學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垃圾分類、生態環保演講比賽或講座等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越來越深刻理解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形成生態文明的習慣。
學校教育中的生態德育工作的開展不能僅僅局限于教育工作者的灌輸和學生的被動接受層面,而要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讓學生在情感和心靈上產生共鳴,從而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培養自身生態文明的習慣。比如,鑒于平時學生浪費紙張的現象比較嚴重,老師就可以組織學生成立一個環保小組,將同學每天浪費的紙張收集起來,等到學期末的時候,再讓學生自己看。每天浪費一張紙,學生心里可能沒有多大感覺,但是當看到一學期累積下來的紙張數量,學生心里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了,同時也就能自覺珍惜資源了。再如,學校也可以借助停電停水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缺水缺電的苦惱和不便,然后老師再趁勢向學生宣傳自然資源對于人類發展的重要性。這樣能讓學生意識到資源的珍貴,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覺節約資源,樹立良好的生態文明觀念。
學校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教育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德育也是如此。因此,在重視學校生態德育,促進學生增強生態文明意識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將生態德育的理念和內容滲透到學生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比如,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結合當地的資源,組織學生對當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行調查分析,并且將成果寫成報告。在調查的過程中,學生將目睹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的現狀與行為,會產生心痛的感覺,而且也將促使學生在內心深處發出保護環境的呼喊,激勵學生自覺養成保護生態環境的習慣。
學校開展生態德育,促進學生增強生態文明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項長期的、具有系統性的工作。因此,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不斷嘗試和總結,從而將生態德育的理念和內容有效地滲透到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態文明觀,增強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馮秀軍.現代學校德育環境的生態建構[J].教育研究,2013(5).
[2]郭晶怡.和諧德育與大學生全面發展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