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依安縣第三小學 161500)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好一門功課的基礎,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就達不到學生本身給自己制定的學習目標。那么,培養學生養成好的教學習慣就是教師重中之重的首要解決的問題。首先,老師堅持書寫美觀和整潔大方的板書,堅持以往,學生會潛移默化的將教師的書寫習慣變成自己的書寫方式,在批改作業時認真示范,批語規范,讓學生賞心悅目的同時也能激勵自己,久而久之寫得一手好字,就在學生心理生根發芽,不知不覺就會進步很大,其次,先從學生的書寫姿勢和態度抓起,一年級是學習語文的開始,也是重要的階段,從小培養學生的書寫姿勢和端正的書寫態度為日后的學習做鋪墊,知道胸離桌面一拳,眼離書本一尺,手離筆尖一寸,身坐直,字字認真,不馬虎。了解寫得一手好字對自己日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可采用臨摹、仿寫等練習一手好字。[1]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師必須是閱讀愛好者。”閱讀的氛圍是可以感染周邊的人,包括自己的學生。閱讀是人獲得知識的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閱讀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積累,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想象力,改善我們的思維品質,提升我們的創造能力,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奠定學生的寫作基礎和朗誦能力,培養學生愛讀書,會讀書的習慣,將書中的好詞好句記錄在積累本上,教師以身作則,帶領學生養成愛讀書,會積累的習慣。多給學生推薦符合年齡的書籍,并與之探討、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互相說出自己的觀點。[2]
語文課主要以寬松和諧的氛圍為主,合理的導入,教師的教態,都影響著課堂的氛圍,老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合作者,互相幫助、互相進步的伙伴,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幫助孩子自己探索知識,教師不能總是給學生高高在上的感覺,要求教師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愿學、樂學,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水平進行合理的分配、指導,因材施教。
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一切遵循學生合理的建議,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
在新課導入環節,可以運用游戲、談話、唱歌、跳舞等方式讓學生對本節語文課產生興趣,而不是直接切入主題,在講課中教師的知識點要講解詳細,但不能過于啰嗦。多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例如語文課《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教師可多找素材工學生欣賞,播放音樂等教學手段并請學生自己說出對美的含義,學好語文課的同時,也了解了自然以及其他知識。這是課程擴展的重要環節。
教師不能一味的灌輸給學生課文內容的含義,要認真傾聽學生自己的理解,鼓勵大膽發言,“學生講,教師聽”,學生說的越多,自己就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有勇氣,這也是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重要知識點之一,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學生的心理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時刻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上課時適當的在學生面前“服軟”,比如在《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一課中,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大膽討論,教師適當說出自己認為美的錯誤觀點,讓學生進行反駁多給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和自由;重視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營造方法。教師適當的把自己想象成和他們一樣大,從根本上理解、了解學生們的心理,從而更好的進行教育教學。
清代學者顏元也說過:“數子一過,不如獎子一長。”這都是講贊揚欣賞的激勵效用。比如:“你說的真好、你的聲音真好聽、你的理解能力很強”,不能籠統的夸獎,要具體到他說的哪里好,哪里值得表揚或者用輕撫頭發,拍拍肩膀,給與微笑進行肯定和鼓勵。微笑教學也是與學生打好關系的重要方式之一。[3]
營造良好的語文課堂氛圍,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進入學習狀態,從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切為了學生,教師要時刻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不能急于求成,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更要理解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育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誘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從中得到探索者的收獲,發現者的歡樂,勝利者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