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縣東坪鎮木子學校 湖南益陽 413505)
在生物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會借助顯微鏡等生物學實驗中常用的工具和儀器來幫助學生直觀地觀察生物體的組成,教師單一化的對教材進行表面講述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熱情,教師積極組織實驗活動有意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能夠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我作為多年任職初中生物的教師,對實驗教學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有深刻的感悟體會,現針對實驗教學對課堂效果的作用做了分析探討,并且將成果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1]
初中生物課程具有科學性和嚴謹性,教材知識呈現的特點側重于專業性較強的具體內容,這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疲倦感和乏味感,影響學習質量的提高。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加強自身教學方法的創新,通過開展生動有趣的課堂活動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進而產生卓有成效的課堂效果。實驗教學是在生物學實踐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2]
例如:我以“細胞的基本結構”的教學活動為例,組織學生正確使用顯微鏡來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在教學伊始,我為實驗準備了生理鹽水、滴管、稀碘液、吸水紙、玻璃片等工具,首先教學生如何制作細胞標本,同時詳細指導如何運用吸水紙和碘液;其次在教學生使用顯微鏡時強調認真仔細,不要毀壞實驗儀器;最后引導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結構特點。我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在動手實驗中獲得趣味體驗,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同時進一步優化了課堂效果。
實驗教學是根據教材知識內容為基礎,指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的方式來理解基本原理和基本定義。初中生物本身就是一門實驗性的學科,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是其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只有讓學生主動去完成實驗操作才能進一步促進其觀察、思考、分析的進行。開展實驗教學對生物教師來說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效補充,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例如:我在教學七年級生物下冊“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這一章節中“反射弧”的定義時,通過實驗教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輕松掌握了知識概念。我組織學生兩人一組來進行實驗,一位同學坐在椅子上,一條腿著地,另一條腿自然地搭在這條腿上,另一位同學用橡皮錘擊打這位同學的膝蓋下部的凹陷位置,實驗結果是這位同學小腿會迅速跳起。我針對學生實踐的膝跳反射實驗做了解釋說明,指出這是“反射弧”的作用,學生對此有了清晰的認識。我的實驗教學適合于以概念為核心、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生物學科,其在教學過程中的實施能夠讓學生從親身實踐中收獲知識,另外不僅有利于學生加深印象強化記憶,還促進了學生有效應用抽象理論于實踐的應用能力。
生物科學除了自身的系統化和專業化之外,也要求學生對具體理論有主動思考探索的能力,這表現在針對某一教材知識能夠通過自主獲得理解和運用。思維意識的形成是學生牢固掌握學科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需要以新型教學理念為引導,把握新課標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創新思維意識的培養,逐步提高學生邏輯思考的能力。[3]
例如:七年級生物下冊第三章第一節“呼吸到對空氣的處理”的教材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呼吸系統的組成和對人體的作用。對此,我讓學生大口呼吸體會空氣進入口腔的過程,并且讓學生感受在喝水的情況下又是如何完成呼吸的。學生發現在吞咽水的時候是口和鼻是停止呼吸的,對此,學生產生了好奇心,對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提出疑問,同時積極思考分析呼吸道對呼吸的作用,最終得出呼吸道的作用是保證氣體順暢通過,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到達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可見,我利用實驗教學的方法引發學生質疑、研究、探討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了學生思維意識的培養。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科學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掌握具體知識內容時,要通過親身實驗來獲得結果,同時將總結成果與教材理論相論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活動中的作用。初中生之所以喜歡上實驗課,除了能體驗到生物科學帶來的趣味之外,還能通過自身的觀察實踐來掌握生物知識,由此可見,實驗教學有利于優化課堂效果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認為實驗教學對提高課堂效果的有效作用可以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思維意識進行概括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