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高級中學)
“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出的具體要求,也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學科發展的基本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課,就是要在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思潮,擺正方向,從而實現“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目標。
一是思想性。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思想政治課區別于其他所有學科的最大特點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強調專業思想性。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課程知識體系是作為達成思想素質培養的理論框架出現的,在學生學習目標達成方面相較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則更側重于思想素質的培養和達成。
二是時代性。作為一門站在時代最前沿的學科,思想政治課程理論只有跟所處的時代緊密結合,才能凸顯出學科價值真正達到育人目的。“時事政治常思,社會熱點常析,思想政治常新”,鼓勵學生多途徑獲取信息,關注新聞,并通過創設新聞演說、時政評論、論文寫作等平臺,引導學生展示成果,表達見解,是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
基于思想政治學科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始終緊緊把握“思想性”目標,在扎實掌握教材理論框架的基礎上,甄選、引入時事熱點凸顯“時代性”特色。以“思想性”為前提深刻分析理解時代問題;以“時代性”為背景強化思想理念入腦入心。
隨著中國特設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不斷向前推進,政治思想理念也在不斷地更新。然而新思想、新理念從落地到走進課堂,往往需要一個斟酌、編排的過程,這就造成了教材理論滯后的現象,尤其是在社會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這種滯后更是尤為突出。這一情況下,作為政治教師,不能單純的把“一心兩眼”都放到眼前的教材上,要注意密切關注變化著的實際情況,在理論教學中做到知識理論的與時俱進。
知識補充更新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講清楚變化和變化原因,讓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了解掌握變化的知識點的同時,感受到國家發展、民族進步是這些變化的形成原因,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對學生思想意識的影響。例如,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最新論斷,而學生手中的必修一教材對主要矛盾的描述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產之間的矛盾”,在教學中就必須及時進行更新。2017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的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扎實推進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在實行試點的省市,整合行政監察、預防腐敗和檢察機關查處貪污賄賂、失職瀆職以及預防職務犯罪等工作力量,由人大產生的監察委員會,形成與執法、司法機關既有機銜接又相互制衡的體制機制,其性質是一個新的國家監督機關,將與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合署辦公,將“一府兩院”以及其他國家公共部門全部納入監察范圍。而必修二教材中行政監督體系內容仍然為“外部監督體系:權力機關、中國共產黨、人民政協、社會與公民、司法機關;內部監督體系:上級政府、監察部門、法制部門、審計部門”組成的“5+4”的監督模式;事實上,隨著國家監察委員會的成立,行政監督體系也在發生變化,教學中就要及時為學生更新這部分內容為最新的“外部監督體系:權力機關、中國共產黨、人民政協、社會與公民、司法機關、監察機關;內部監督體系:上級政府、法制部門、審計部門”的“6+3”的監督模式。
把與教材知識關聯性強的例子引入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與教材知識一同精講精析,如結合兩會熱點分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黨制度相關知識;結合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建設成果理解依法行政、依法治國有關內容;結合一帶一路、G20、博鰲論壇等國際性活動的開展理解我國對外政策、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趨勢。通過事理交融的分析,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時政觀點評析。在學生展示之后,拓展了畫龍點睛的環節,言簡意賅的點明事件和正向觀點的同時,列出典型錯誤觀點并進行理論駁斥指出其中的問題所在,讓學生既知正之因在又明誤之由。
時政小論文撰寫是提升學生分析理解和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每完成一篇時政小論文撰寫后,教師要及時做到通篇逐字逐句批改,記錄學生觀點金句、總結存在問題,通過論文評析課及時向學生進行反饋,讓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找出問題、及時糾正。
例如,針對“江歌案”在社會上掀起的關于人性問題的熱議,以《江歌:愿善良的你在天堂被溫柔以待》為題,組織學生開展以“善良”為主題的課堂討論、論文撰寫。在學生自主分析討論中,形成了以下幾個方向的主題:1.社會道德。針對案例中社會對劉鑫的批判,有學生提出“人間正義猶在,社會道德未泯”的觀點;2.心懷感恩。部分同學從劉鑫的角度出發,分析劉鑫的行為,得出“沒有人有義務對你善良,我們要對被人的善良心懷感恩”的結論;3.善良有度。部分同學從江歌角度出發,認為“對不善良的人善良就是對善良本身的戕害,因此善良要有選擇、有度”;4.生存法則。也有同學提出觀點指出,劉鑫在遇到突如其來的變故時,出于驚恐和自保原因隱藏自己、隱藏事實的行為是符合人性生存法則的。課堂上,針對學生提出的觀點進行逐一總結分析,針對社會道德的觀點,及時肯定立意新穎,通攬全局的視角;針對心懷感恩的觀點,強調觀點本身的積極正向,引導學生形成感恩的意識;針對善良有度的觀點,點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必要性的同時強調“善良作為一種高尚品德是不具備選擇性的”;針對生存法則觀點,則用“魚和熊掌”的典故引導學生強化在生與義不可得兼時“舍生而取義也”的認知,明確任何事件都不能成為一個人放棄善良、放棄人性的理由。一堂課下來,有事件關注、有主題分析、有觀點升華,學科素養培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以輕松突破。
一堂好的政治課不是看學生在課堂上積累了多少專業詞匯、多少理論知識,而是要看學生是不是提升了對政治問題的研究興趣,是不是強化的對問題的分析能力,是不是通過思維明辨形成了政治學科思維,是不是加深了對國家、對社會的理解和認同。對于每位政治老師而言,“引導學生思維明辨走正道”每節課的小目標,只有在把握住思想政治學科“時代性”和“思想性”兩個特點,抱著上好每一節政治課的信念,才能在實現一個又一個小目標的基礎上實現“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