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宇 張皓瑜
(1.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 遼寧撫順 113001;2.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撫順 113001)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途徑主要是包括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容和營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圍。社會只有一邊不斷在分化,一邊不斷的整合,才能促使社會協調運行機制的確立、社會的良性協調運行與發展。
同樣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與歷史做比對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文化的追求和需要了,因此,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也應不斷的創新,發展更高層次的超越功能。全球的知識文化大碰撞,導致各種國家、民族、種族、信仰等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加快了信息技術之間的文化傳播。當下的信息是屬于信息碎片,是需要人們對這些信息碎片進一步的調整整理,讓這些多樣、多變、多元特征的文化通過某種的方法和手段加以整合成一種群體性,能夠保持各自立場、看法的共同思想和價值觀念,從而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有序性。面對全球化的沖擊波挑戰下,我們必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積極效應,總結一條適合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整合系統。將主流的社會政治思想傳遞給社會的每一個成員,讓他們認同并始終在引領各種文化背景下走有序和諧發展的道路。[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文化整合在人與社會發展中產生的作用。文化的戰爭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是現代領域里最為嚴肅的戰爭。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預測功能不僅僅是為了引領時尚進步,還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思想政治主權,捍衛自己的意識形態個性和政權的合法性。因此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的預測功能不能夠減免,因為他對國家、組織和個人都有著化解未來風險的作用,還能讓國家、組織和個人把握未來的機遇。整合的概念最早是在系統科學中提出的,并且在實踐活動中被人們廣泛的引用,其事實上,社會的生產實踐活動就是對資源的整合過程。社會的整合就是把社會中不同因素進行整治,從而達到協調社會矛盾沖突,統一體系的過程或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沖突矛盾可以進行相互適應、共同的遵守一種行為規范,形成一個規范的均衡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整合的系統,一是把系統內包含的各種要素進行聯系、互補、滲透、重組;二是保持其原有的特點,與其他的系統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一個新的合理結構,從而是思想政治獲得更高的適應能力,實現思想政治的整體與優化、協調與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是塑造一種精神,這種精神能夠支撐國家、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這種巨大的精神文化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是包含著很多的要素,這些“小顆粒 ”要素在一定的功能上發揮著一定的作用,這些要素盡管不相同,但在維護思想政治教育運行的中心而保持著一定指向。但盡管是保持著一致的指向目標仍舊是有著其不和諧因素,這就需要功能的整合,是其之間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整合的中心可以是人、物、機構,還可以是規范制度、信仰甚至是一句口號。就社會整合而言,它包括著思想意識形態、政治、規范整合,三者需要是一致的目標,進行相輔相成不可缺一。整合機制的整合中心是由社會根本制度決定的。社會的根本制度決定了社會的性質,決定了社會的統治和被統治地位,決定了生產資料的擁有形式,這就決定了整合的內容和形式。在建設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調節整合具體的利益沖突和內部的矛盾。社會的行為是多種多變的、就如人們對社會的需要一樣,人們的思想政治意識也是多樣的,那么就需要對人們的思想進行整合,融為一體。我國的基本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我國的社會生活、意識形態的主導必須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堅持走社會主義的道路,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國必須堅持多種形式并存的發展格局,必須接受國外思想對我國死刑的沖擊,積極的吸收國外思想的精髓、去其糟簸,進行整合。這種形式下也就注定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多樣化發展局面。思想政治文化整合就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主導,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整合我國內部傳統和現代化的思想,形成一個與時俱進的整合后的多樣化思想,使成為一個思想文化進步的合力。[2]
在我國,提升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整合功能的價值必須應該是以社會主義為背景,以馬列理論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為核心的理論基礎在教育的時間活動中的以體現。其提升主要是通過這三個方面。其一是豐富政治文化教育的內容。在傳統的文化中融入到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各種的形式和資源進行挖掘傳統的文化資源,大力傳承傳統地人文精神。其二是積極學習和運用西方優秀的文化,樹立一個積極學習的思想目標。思想政治教育就應該擁有著世界的眼光,更具本國的現實國情,結合新的實踐進行取其之長,補己之短,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優秀文化成果,不斷的對自身的文化內容進行整合豐富。其三是包括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新發展,社會主義新道德和新風尚,愛國主義等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核心基礎的特色文化教育核心。營造出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圍。著對于學校來講就是增強校園的硬件設施文化價值,更要注重學風校風師德的校園文化育人,廣泛的來開展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用校園的文化來滲透社會的政治文化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精神,積極弘揚優秀的文化、抵制消極的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創作一個大的社會文化環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