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市萊城區鳳城高級中學 山東萊蕪 271100)
《荷塘月色》是現代散文中較為出色的一篇文章,它一直都是高中語文教材的常客,近年來教學大綱對于這篇文章的學習要求又提升了許多,這些都可以看出這篇散文的地位是有多么的重要。在我們欣賞它的過程中,不僅會被它優美的語言和生動的描述深深地吸引,而且會沉迷于它留下的巨大思考空間。“頗不寧靜”四個字引人深思,它仿佛使人越讀越疑惑重重。本人在閱讀了許多關于這篇文章的評論后,再讀此文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1927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學創作了《荷塘月色》,在作品創作前后發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重要事件,比如中國共產黨從南京國民政府撤離、汪精衛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日本發表聲明想要征服中國等等。如此多的政治事件發生,仿佛任何人都無法逃離。在我們老師的講解中,朱自清內心的“頗不寧靜”必然與時代有一定的關系[1]。但是我們要從朱自清個體價值出發來進行分析,從朱自清內心來挖掘《荷塘月色》背后的故事,感受其超越自我的心靈解脫。
對于“頗不寧靜”的緣由,歷來有著很多種說法,這些說法的作者都是根據自己對朱自清老先生的理解道出了自己的觀點。這些說法我們可以分成以下幾種:首先是“政治背景說”,代表觀點是在朱自清生活的時代,大多數人都崇尚自由,社會知識分子都對國民黨的反革命深深厭惡,而共產黨的實力正在壯大中,社會動蕩不安,人們都不知道祖國的未來將走向何方,處于惶惶不安的狀態,朱自清也不例外,他的“頗不寧靜”就來源于這里。朱自清希望寧靜但是內心又深深的不安,這個矛盾又使朱自清內心的不平靜又深入了幾分。
其次是“家庭背景說”,代表觀點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表現出的不平靜不是來自于社會和政治背景,而是來自家庭內部。作者在寫《荷塘月色》時想返回揚州,卻擔心和父親之間的爭執會加深,這些使作者歸鄉的決定不得不延遲。除了作者和父親之間的矛盾以外,其和母親,其母親和媳婦之間都產生了一些誤解,朱自清被這些事情搞得焦頭爛額,工作上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感情生活也受到了重創,這是作者內心“頗不平靜”的重要原因[2]。
除了以上兩種主要觀點外,還有“作者向往江南”的說法,比如代表觀點認為朱自清聽說了1927年江南發生的悲慘事情后,心里非常掛念,極其關心江南民眾,恨不得趕往江南與敵人戰斗,因此內心“頗不平靜”。上面三種說法從表面上看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從獨特的感情角度分析了作者的心理活動。但是我感覺從“政治背景”角度分析則顯得本文政治性極強,并不是散文都要被寫作背景帶上一些政治因素,而且作者內心“頗不寧靜”并不只是因為政治因素,還有更多其他深層次的原因,“家庭背景說”是一個補充說法,顯示出朱自清先生在國家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還能顧及家庭瑣事,這些讓作者不堪重負,但是這些都依然并沒有揭示更深層次的原因。
對于作者內心的“頗不寧靜”不能只從某一個方面來分析,應當用心去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感受,而不是按照固定的思維模式,已有的公式去推理,不能只從政治背景和家庭背景就斷定為作者頗不寧靜的根源。現在來分析朱自清在這幾天的內心活動,除非他可以穿越到現在和我們促膝長談,當然這都是不可能的。欣賞文學作品是需要一定的領悟能力的,優秀的散文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往往在于它留給人的無線遐想的空間。我認為要想探尋朱自清“頗不寧靜”的緣由還必須從文本字里行間來進行深入分析[3]。
整篇文章朱自清仿佛做了一場“白日夢”,他雖然漫步在荷塘里,但是他卻在自己的思緒里徜徉,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極其生動變現出來。站在這個角度,《荷塘月色》里面一些令人疑惑的地方便可迎刃而解。可是作者的“白日夢”是什么樣的呢?作者當時受到整個社會的制約,導致自己的一些抱負難以達成,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壓的作者喘不過氣來,于是就通過“荷塘月色”這一夢幻的描寫來實現,通過這些來釋放內心的苦悶。
我們還可以從這個角度來探尋朱自清“頗不寧靜”的緣由。朱自清老先生為何要孤單一人前往荷塘觀賞月色呢?我認為朱自清老先生的根本用意不在觀賞月色,而是想要表達出內心對于自由的向往。月光如水,荷花盛開,茫茫荷塘里面伴隨作者的只有蛙聲一片,此時作者仿佛一匹脫韁的野馬,思緒紛飛,作者把自由的靈魂寄托于此,讓自己遠離時間的紛爭,更重要的是脫離這個世界和自己的家庭,只有自己一人,在一片屬于自己的空間里遨游[4]。此時朱自清老先生的個體價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顯現,通過荷塘月色這一形象的描寫,使其變得更加藝術化,其藝術化更加張揚。作者在文章結尾寫到自己不知不覺中回到了自己的家中,說明作者陶醉于這一自由的環境!
朱自清老先生曾經在自己其他的作品里面提到說,自己不想參與到政治和革命的圈子里,表現出其內心對于自由的向往,自己寧愿通過“白日夢”沉浸于自由的世界。《荷塘月色》中內心的“頗不寧靜”是作者個體價值的藝術化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