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術學院 湖北武漢 430205)
藝術管理學科引入我國已有近20年的時間,但是對于藝術管理學科的理論框架的探討還存在較大的爭議。根據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至2017年末我國文化系統中博物館3217個,公共圖書館3162個,表演團體2054個,總流通72641萬人次;文化館3327個。2016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307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14%,比上年提高0.19個百分點[1]。近幾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在國內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在我國第三產業、創新型產業興起的大背景下,文化類相關產業必將從邊緣產業成為國家的主要產業之一。為了順應經濟大勢頭,藝術管理相關專業在各大高校增勢迅猛,經過10余年的理論理論探究和人才培養實踐,藝術管理專業逐漸成型。大多高校專業的設立與人才的培養都是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作為緊缺專業,行業內需求大量能夠適應當前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要求,熟悉本領域的行業運作基本原理,懂得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原則,具有培養市場的手段和戰略性推動藝術管理發展的宏觀理念的高級專門人才。孫怡先(2002)在研究中將藝術管理分為“藝術經濟管理”和“藝術行政管理”兩大類[2];成喬明(2005)在隨后的研究中質疑了這一框架,并提出宏觀、中觀、微觀的分類方式[3],王希俊等又對于這一理論框架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解讀和研究[4]。這些研究對于藝術管理學科理論框架的搭建與后期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啟發意義。但是對于學科大體系的建構、實際執行層面所面臨的不同研究對象、不同學科門類的深入細分研究等問題,目前的研究并沒有給出詳細的答案。
作為一個復合型學科,藝術管理學科建設的復雜性,導致了其學科體系在引入我國后并沒有完整的建構起來。以視覺藝術為例,一位理想的藝術管理者要熟知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基礎理論;要熟悉相關文化政策與法律法規;需要與文化相關的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理論背景支持;了解博物館學等周邊學科……這對人才培養,特別是本科基礎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在歐美國家,藝術管理專業大多只開設碩士以上的課程,且要求學生必須有相關專業從業背景,也是出于以上原因的考慮。且在藝術門類上,造型藝術與表演藝術其展現形式、觀眾欣賞方式、理論解讀方式等都不盡相同,以一種大藝術管理的廣義研究,很難構建不同藝術門類的藝術管理人才培養方式。因此,藝術管理的學科體系研究必須先進行門類細分,然后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框架搭建與調整。作為應用型學科的藝術管理,其學科體系的研究必須從大量典型性案例研究中進行反推,以得到更為客觀的細分學科屬性。
作為八大美院之一且華中地區唯一的的高等美術院校,湖北美術學院較早成立藝術管理專業,因此其作為案例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特別是對研究區域化藝術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有一定借鑒意義。
湖北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專業方向是以美術學理論為依托,以文化藝術市場需要為根據所設計的復合型專業。結合系統的藝術管理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及相關的藝術策劃等實踐課程,為將來從事藝術產業的相關工作奠定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人才培養的目標主要應參考學科特點及領域內市場需求。目前,市場對藝術管理類人才結構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即戰略型高級人才、專業型經營人才、事務型實操人才。合理的藝術管理人才結構應是一個金字塔式結構,即藝術管理人才按戰略型、經營型,技術型三層次保持遞增比率,才能確保產業的正向發展。根據這一需求層次,湖北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專業旨在培養較全面掌握中外藝術學理論、中外藝術史和藝術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較高的美術審美修養和視覺藝術相關的管理與策劃能力,具有藝術鑒賞、藝術批評和藝術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關注生活、表現時代、服務社會的自覺性,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復合型藝術人才。
(1)采用“3+1”培養模式,學生在校的前三年主要進行視覺基礎、公共理論及專業方向課程的學習,強化美術史基礎、培養問題意識和思辨精神、強化實踐能力。最后1年的時間將學生分散到定向藝術機構,在藝術機構中接受由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聯合指導的教學和實踐活動。實踐活動主要包括藝術策展、藝術品市場推廣、美術館管理和畫廊經營等,使學生掌握必要的藝術史知識,提高文化藝術的研究、鑒賞管理、評論和編輯能力,并初步形成基礎管理經營能力。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必須在實習中完成,在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的聯合指導下,解決藝術機構的個別難題或新的項目需求等。對學生實行“雙導師制”,建立行業企業兼職教師庫,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學者、政府文化部門工作人員、藝術機構高管人員任兼職教師,在教學中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2)實施“雙向”培養機制,這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安排本專業專職教師到定向培養人才的機構進行訪學或項目合作,了解其藝術品經營、藝術機構行政管理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行業導師與專業導師將有機會進行深度的藝術交流與互相學習,切實做到理論結合實際的“資源雙向”。二是讓學生從課堂學習到定向藝術機構實訓,在實際的藝術項目中發現不足從而補充自身的理論學習,實現“課程雙向”。三是畢業生與合作行業機構將有機會進行提前選擇,并可以根據藝術機構的需求進行定向培養,在解決學生就業的同時滿足機構的用人需求,實現“擇業雙向”。
(3)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過程中對新興文化藝術產業的規劃與管理已經擁有相對豐富的經驗。因此,利用本校和國外知名藝術管理學院之間成熟的合作平臺,培養具有國外學習經歷的專門化人才,即在四年學習期間,利用交換生項目、留學基金委項目或聯合培養項目等機會,選拔師生到國外合作藝術管理學院學習,主修藝術產業規劃與管理相關專業課程,并且爭取參與到藝術產業管理機構、藝術產業園區或畫廊、拍賣行等機構的實踐、考察或研究中,培養師生國際化視野和實踐能力。
由學校和企業聯合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企業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應用型藝術管理人才。例如正在籌劃中的實驗班建設項目,在選拔方式上,通過本人申請,參考入學時高考成績或新生考試專業成績,入學一年后,每年采用滾動機制進行末位淘汰,即根據每年的學習綜合成績,對排在倒數5%的學生實行淘汰,在自愿報名的前提下,選拔優秀學生補充入班。
學生進校后,將學生以班級為大組,并在其中細分3-5人的課題小組,由一個學校專任教師和一個藝術機構兼職教師共同負責管理,共同的課堂教學教學環節按照培養計劃進行,其它時間均有小組專任老師將學生帶入自己的研究項目中開展實踐活動,并與藝術機構保持密切聯系,讓學生建立為藝術機構服務的理念。藝術實踐和畢業實習則由兼職教師與專職教師聯合指導,并以兼職教師指導為主。
課程建設首先需建立穩定、完善符合藝術管理專業特點的課程體系。藝術管理專業根據適合本專業發展的人才培養計劃,制定了公共理論課、視覺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限選課、全院選修課幾大模塊,根據視覺藝術管理的特性及美院的教學資源優勢,加重了藝術史論基礎及圖示語言基礎課程的比重,另外開設有針對性的視覺藝術管理專業課程,比如藝術管理學概論、藝術市場學、博物館基礎、美術展覽專題、藝術策劃與文化寫作等;同時通過校外寫生、設計考察、藝術采風、市場調研等課程,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達到教學目的。在畢業季,學生除完成畢業論文外,還需要根據美術學系理論特色,策劃并執行一場文獻展,系統梳理美院的歷史脈絡,如近幾年以美院學人為主題,組織策劃系列文獻展,以我校有影響力的藝術家、理論家以及藝術事件等為研究對象,每年選擇一位湖美學人或一個藝術事件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之上策劃、籌備、舉辦文獻展,并編輯相關文獻集。從而達到了科研和教學之間的一種緊密互動關系,科研是教學的基礎和發展,而教學又促進、提高科研水平。
增加實習與實訓課程,主要方式包括藝術實踐與采風、博物館考察、文化產業園項目實訓等。具體而言,學生進駐聯合畫廊、博物館或藝術行業管理機構進行實習,積累實際工作經驗。例如與湖北省各大美術館合作,在實踐導師的帶領下,學生參與公共教育、展覽執行等工作,這類課程鍛煉學生從藝術機構發展戰略或行業需求出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我系已和湖北佳和藝品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湖北省美術館、武漢K11藝術村、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美術學院文化公司、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合美術館等多家企業和文化藝術機構的合作,達成實習或實踐意向,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此外,定期舉辦專題講座,由學校邀請高層次專家學者、校企聯合行業的專家或管理者來學校就藝術產業狀況或與視覺藝術管理相關的命題進行專門授課、理論研究或案例詳解。增加的專題講座將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或以小組研討、大班講座等形式完成。
在課程建設過程中也構建了較為完整的評估體系,規范教學檔案梳理、教師個人學術檔案建構、體系化人才培養方案的健全等,這將有助于對前述所有改革進行評估和反饋,以便作出及時的調整,而且也能保證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校的教學水平作出正確合理評價。
依據本“人才培養計劃”的宗旨,藝術管理的畢業生應優先選擇在湖北省相關新興文化產業和區域內重點藝術機構就業,以為本地區培養儲備人才。人才輸送去向主要包括:簽約藝術機構、新興藝術產業園區、美術館、博物館、行業管理機構、政府管理部門、科研教學單位等等。在學生畢業前,合作藝術機構可以在雙向選擇的前提下直接簽約優秀學員,或推薦學員進入合適的機構,學生亦可自由擇業。根據調研目前已畢業的6屆畢業生就業率均達到90%以上,就業區域包含全國各大重要城市的新興文化產業或企事業單位。
藝術管理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學科,唯其年輕,才讓其成為新一代支柱性產業成為可能性;唯有新興,才使其充滿了無限的創造力,成為國家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和支撐點;唯因增長,才能積極勾畫中國夢的美好愿景。對學科基礎理論體系建構的命題研究才剛剛起步,持續的探討與研究才能讓學科實現其良性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