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人力培養機制,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提出職業院校要更深度地發展產教融合,校企要深層次合作,深化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形成共同聯盟;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同的職業教育育人機制;并要求在實踐性、技術性較強的一些專業中試行現代學徒制,注重“雙主體”育人,明確校企雙方的職責和義務。因此,實行現代學徒制是為了進一步深入產教融合,最終達到校企共同育人。
1.傳統的校企合作注重的是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學校與企業的傳統合作過程中,學校是傳授理論知識的主課堂,企業是訓練技能的主場所;學校只注重教師教法、學生學法以及學生管法的創新;企業也只注重自己的產品及銷售創新,忽視了對學生的管理和能力的培養。校企雙方都在通過各種創新來實現各自的價值,校企雙方的關系是一種供和需的關系,校企合作的最好表現是達到“1+1>2”的效果。在傳統的校企合作形式中,企業沒有真正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中。因此,學校的人才培養供應和企業崗位的需求沒有真正實現零接軌。
2.現代學徒制強調的是學校與企業的“雙主體育人”。傳統的校企合作中,企業沒有真正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課程的設計以及學生的考核評定中。現代學徒制體現的是學校和企業的同等性,兩個主體同時參與人才培養,這樣學生也具有了兩種身份(學生與職工)。要讓兩個主體形成合力,才能促進學生(學徒)成長成才,雙主體要達成共同的育人觀念,形成一致的育人思路,最終促成雙主體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即把“兩體”變成“一體”。當企業以“主體”的角色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讓專業知識得到應用,而且企業文化也會全方位滲透,既提高了學校培養人才的針對性,也提升了企業的社會信譽度。
2017年,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與佳木斯拓荒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改革。在作物生產類專業改革試點中,企業相關人員以專任教師的身份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設計中。“一個方案、一個標準、一起研討、雙方參與、共同考核”的模式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校企雙方共同發揮作用,促使學生(學徒)掌握技能,突破了人才培養供給側和崗位需求側之間的屏障,實現了零距離接觸,提高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明顯提升。
1.校企共同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實行現代學徒制,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每個學生(學徒)的情況因材施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根據作物生產類專業的生產季節性規律以及學生的學習程度,農學院與企業集團共同研討,依據學生(學徒)的學習能力和崗位技能要求,實行按階段分類來培養,明確每一個階段的技能要點,使學生能夠考核合格。
第一階段:大一上學期。學生在校內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基本技能技巧,并培養基本職業素養,為下一步的生產實習做好準備。企業師傅也要參與學校教學,在傳播知識的同時傳授企業文化理念。
第二階段:大一下學期和大二下學期。學生進入企業,身份轉變為學徒身份。學徒首先參與培訓,由企業中有資質的師傅帶著徒弟,并協助徒弟在對應的崗位上完成相關的企業課程。企業教學過程根據崗位特點分成若干崗位群,學徒也要分成若干學習工作組,每組均有企業師傅帶領和管理。
第三階段:大二上學期和大三上學期。學生已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和崗位技巧,從企業中帶著各類專業問題回到學校進行第三階段學習,此階段著重知識的提升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完成后續課程的同時進入創新工作平臺,在創新工作平臺上順利完成各項創新工作項目,在創新平臺中引入真實的項目,通過完成項目來體會真正的職業人所需要的能力。
第四階段:大三下學期。此階段學徒進入企業,進入第三輪的學徒階段(頂崗實習階段)。在企業師傅的帶領下,學徒通過各項崗位入職能力訓練后,投入到真實的任務中。在真實的工作運行狀態下,既是學習,也是工作,并通過相應的獎罰政策來激發學徒的工作積極性,最終的考核要求人人過關。
2.現代學徒制使學生(學徒)獲得高質量的工作崗位。在現代學徒制的試點運行過程中,校企雙方共同研討,對崗位進行分析,校企共同制定招生管理政策、教學管理政策、課程標準、雙導師標準、教學質量標準、現代學徒制企業準入標準、考核標準、合作協議等,并開發具有現代學徒制特色的教材和培訓手冊;對不同崗位的人才(如技術型、科研型、銷售型、管理型等)設計不同的培訓內容和方法,要求學生在學校學習階段重點掌握企業工作中所需的專業理論知識,在企業師傅帶徒弟的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力、團隊合作力和創新力。通過崗位訓練,學生能夠適應崗位需求,這才是真正體現現代學徒制的因材施教。
3.現代學徒制有利于學生(學徒)的職業能力形成。學生(學徒)職業能力的形成經歷了三個階段。
(1)從不知道到知道——學會階段。主要方法是教和學,學習場所在學校教室,主要由學校教師實施教學(企業師傅輔助),主要形式是項目化和任務式教學,要求人人都能學會。
(2)從陌生到熟知——精通階段。主要方法是訓練,學習場所在企業,主要由企業師傅實施教學(學校教師輔助),主要形式是模擬和反復演練,訓練企業的各種模擬項目,也可以由師傅帶領徒弟參與各種企業工作任務。
(3)從模仿到創新——運用階段。主要方法是獨立完成真實任務,學習場所在學校和企業輪換,主要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輪換教學,主要形式是學校創新平臺和企業化運行。通過引入企業的典型任務和項目,并把其解析成學生(學徒)能夠單獨完成的模塊,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監管,對學生(學徒)最終的完成效果進行考核評價。
綜上所述,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通過深層次的校企融合,在作物生產類專業試行“現代學徒制”創新舉措,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學校和企業成為育人過程中的“雙主體”。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是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共同育人、共享知識、共享成果、共擔責任、共擔風險”的深度融合辦學機制,不僅促進了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契合度,而且提升了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機制,增強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