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瓊艷
(湖南省永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湖南 永州)
相對于普通學校而言,特殊教育學校教學對象的特殊性雖然培養了教師的愛心和耐心,但同時也磨滅了教師的激情。很多教師都滿足于現狀:沒有升學的壓力,教師之間競爭少,過著輕松愜意的生活。孟子說過: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一個人若安于現狀不思進取了,那么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對于教學工作狀態的滿足,直接導致了教師沒有了接受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的熱情。因此,很多的教師在教學中還是強調機械訓練和死記硬背,仍然用著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方法。他們仍舊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而忽略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忽略知識的創新。我認為,這種狀態是不可取的。
教師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員,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具備精準專業知識素養是每一位教師所必須的。從現在的狀態來說,我認為我們專業知識素養與之前相比,不但沒有提升,反而下降了。很多的知識在特校使用率較低,因此我們滿足于用最簡單的語言最直接的方法教導學生,導致專業知識面狹窄而不自知。
一個人要想在某些領域有所進步,獲得發展,很關鍵的一條就是勤學習,常自省。要想提升自我,首先要解決學習動機的問題,就是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態,也就是必須做到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馬卡連柯告訴我們,教師的技巧,并不是一門需要天才的藝術,但它是一門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專業。學習是發展之本、進步之源。
如何去學習呢?這就需要教師自己定期有計劃地自省,檢查自己的知識庫,查漏補缺,找出需要更新或者不足之處,然后有針對性地補充新知識,改正缺陷之處。當然,要想提升反思自我的學習效果,還要經常進行自省自警、自勉自勵,也就是必須做到從“我要學”轉變成“我好學”。用不斷的學習來充實頭腦,用不斷的學習來提升自我。
因為,教師擁有“一桶水”已遠遠不夠了,教師應該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所以,教師一定要做到學為人先,時常自省,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課前反思,我們要認真思索課前準備是否充足,教案撰寫是否合理,課堂預設是否全面,教學資源整合效果如何。包括教學目標的明確、問題的設計是否照顧了各個階段的學生等。如果沒有達到要求,我們就要及時調整,為成功的課堂教學打好牢固的基礎。
做好具有前瞻性的課前反思,我們就可以信心滿滿地進入課堂了。不過,這并不是說我們就一定能上一堂成功的課了。在進入課堂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將按照所設計的教案進行教學,同時又必須要兼顧課堂教學效果。因為學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他們的思想不會一板一眼地完全按照老師的預設走下去,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會不時迸發出思想的火花。所以,我們需要及時并有效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必要時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即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以及教學進度。
經過課前的精心準備和具體的課堂教學操作,教師要用課后反思這一環節來分析、總結、評價自己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一堂課是成功是失敗,我們都要進行有效的反思。成功的經驗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失敗的原因在哪里,下次該注意什么。
對于一線教師來說,生長在基層,這里是最好的研究實踐基地。我們可以從課堂里汲取科研的養分,發酵,直到成為最有營養的沃土。因為,我們教師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現在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周圍發生的教育現象進行反思,善于從中發現問題,從而改進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認識。我們從課堂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行反思—寫成論文,進行這一系列活動的同時,我們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都得到提高。
雖然特校教學資源匱乏,但是我們不能囿于其中。我們可將一切能用的資源整合起來。如本校教師之間可以互相聽課、評課,上研討課、觀摩課、同課異構,同事之間多溝通交流、組織寫教學反思、觀看課例等,構建一個教師自我反思交流的平臺。我們還可以與同類的兄弟學校建立交流的平臺,向名師取經,共享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和教學素材。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使教師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的共同成長。
用李白的一句詩作為結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們要相信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那么,特殊教育的春天也就離我們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