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普寧市占隴鎮西社初級中學 鄭錦雄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過去五年建設成果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新理論,制定了全新的發展戰略及發展目標。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加強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特別是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培養新時代合格人才,已成為教育工作者和社會的共識。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如何從創新的角度審視德育,走德育改革創新之路?本文就針對新時代背景下初中學校德育教育的現狀和創新展開探究。
學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但在現階段,受社會變革轉型時期的負面影響,普遍存在著德育低效的狀況。
第一,德育目標虛幻化。在德育目標的認識上,沒能從實際出發,往往把德育目標定位在理想化的虛幻的境界中,脫離了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學生只能膚淺地理解它。這就直接導致了德育目標高、大、上,進而導致德育內容的空洞,必然在實踐中失去信度和效度,最終影響德育的實效性。
第二,育人方法過于簡單陳舊,缺乏新意,育人過程重說教灌輸而輕感受體驗。我們的教育往往片面的強調教育者單方面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如果離開了與德育內容和德育目標相關的情境,缺少了受教育者對真善美的真實體驗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受教育者的反省、自責、自律等深層次的精神搏擊過程,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道德理念,更談不上轉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
第三,環境影響的消極化。學生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之中,在校內受到教師、同學、集體的影響,在校外受到家庭、社會環境和網絡的影響。他們的活動交往,接受的信息和受到的影響是復雜多樣的。如果各方面的教育影響不一致,甚至相互抵消,德育的實效性將大打折扣,得不償失。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學校在開展德育工作時需要及時對德育內容進行完善與充實,及時將十九大的新理論以及新戰略目標融入到教材中,使學生能夠接受新時代的德育教育。比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提出等內容,作為當代中學生,在十九大新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扮演著實踐者與見證者的雙重角色,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感,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與理論自信,有助于新時代人才的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積極樂觀地成長。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建設美麗中國”融入到德育教材中,培養學生愛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引導學生采用健康綠色的行為方式與生活方式,培養學生節約資源的好習慣。
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后,就受到廣泛關注,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的重要性。二十四字的內容高度概括了國家、社會與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觀,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新時代德育的核心內容。在引導學生積極踐行核心價值觀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不能生搬硬套進行價值觀的灌輸。教師需要生動靈活地將價值觀融入到德育教育中,選擇與學生生活相貼近的、感染力較強的中國故事,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并踐行核心價值觀。
第二,常態教育結合專題教育。通常來說,常態教育是根據課程的設置及課標要求,將課程的內容和學科核心素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將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法律教育等方面融為一體;專題教育是將某個特定的時間(如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禁毒日、國慶節、建軍節或者建黨節)或者社會熱點問題作為契機,對學生開展特定主題的專題教育。比如,在2017年的11月,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了全國六百多名道德模范代表,教師可以將此作為契機,向學生介紹道德模范的優秀事跡,進行核心價值觀中“誠信”“敬業”和“愛國”等專題教育。
十九大報告中多次強調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新發展理念。教育要培養新時代合格人才,同樣也要繼續改革與創新。對于初中的德育教育而言,教師需要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結合新時代發展的要求,加強德育教育方法的創新,調動學生參與德育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第一,案例教學,案例教學就是通過典型人物或者典型事件,通過視頻或者故事等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進入到案例中,引導學生進行案例的分析與探究,了解案例中蘊含的法律知識與道德觀念,有助于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
第二,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就是在遵循知行統一原則的基礎上,組織形式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法治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提高其實踐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在每年的普法宣傳日舉辦普法活動,組織學生進行道德法治知識比賽,或者邀請執法人員到學校開辦講座,營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環境。
第三,專題教學,專題教學就是教師根據社會熱點問題或者備受關注的社會現象,引導學生進行互動思辨,提高德育教育的針對性,有助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比如,目前應用十分廣泛的共享單車,有一些人會惡意損壞共享單車,扎壞車帶、在座位上放釘子或者將共享單車變為私有,對于這種不道德行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探究,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學生愛護公共設施的好品質。再如近期發生在國內的部分“精日”分子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拍攝包含有侮辱性語言和低俗詞句的視頻并上傳網絡,公然挑釁公眾良知和民族底線,造成惡劣影響的事例,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結合中國近代史所學的知識進行討論,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第四,體驗教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到附近的敬老院服務社區老人,到醫院當義務導診員,到馬路配合交警疏通交通等等,讓學生體驗社會不同職業的生活,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會,有助于正確價值觀的養成;還可以組織學生體驗家長的辛苦,培養學生尊老愛幼、關愛父母的良好品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道德與法治是和諧社會的兩大車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法治是最可靠的保障,道德是最有力的支撐。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立德樹人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僅要為學生授業解惑,更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各種社會現象,正確理解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培養學生對法治的堅定信仰,并將此作為基礎,將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結合在一起,在法治教育中將道德作為導向,培養學生誠信友善等良好品質;在道德教育中,注重突出法治內涵,加強學生的公民意識與責任意識,形成德法交融的法治觀念。
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產生了新理論、新目標與新任務,中學德育教育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創新,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及踐行,創新德育教育方法,引導學生形成德法交融的法治觀念,這樣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