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何 畏
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是一個從模糊到精確的過程,因而,語言從產生之日起就具有模糊性。模糊,簡而言之就是含糊不清、界限不分明。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人們為了達到交際目的往往會頻繁使用模糊語言。模糊性是人類語言的特性,是區別于數學語言、機器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正是這種特性,使我們的表達能力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作為自然語言之一的英語也具有模糊現象,主要體現在:
有時一個英語單詞有很多意思,如果沒有具體語境,就很難知道單詞的確切含義。就語義系統而言,很多詞匯在表達的意思上是相連的,它們組成了一個系統。但這個系統的狀態是不斷發生變化的。整個系統是不穩定的。當且僅當在系統中時,一個具體的詞才有意義。最常見的就是隸屬關系,如 pig、donkey、monkey 等就是一個系統,從屬于animal這個詞。A nimal、furniture等都是屬于模糊不清的詞,其語義的模糊正是由于語言的泛指性而造成的。還比如英語中的一個單詞有時能夠代表多個漢語中的詞,比如叔叔、伯父、舅舅等在英語中的表達就對應一個詞uncle等。
使用修辭就是在表達思想言論時,利用語言手段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具有主觀性。因此,通常情況下的意思就會不明確。比較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排比、對偶、借代等。比如:Tom is like a cow.(比喻)H e begs thousands of pardons.(夸張)人們在理解過程中可能很難形成具體的概念和印象,但這樣也可以達到獨特的表達效果。
人們在進行交流時,雖然有些說法不合乎語法,但同樣可以被聽者接收、理解,達到表達想法的目的。經常出現的就是語法理解上存在分歧,主要有詞義和語法結構歧義兩種。若脫離具體的語境,就很難理解其意思。
指示語是指在說話過程中與語境相關聯以后才能表達所指示信息的詞語。主要涉及到代詞、稱謂詞等。對于這些詞的所指,必須與具體的語境結合,才能理解準確。
發音引起的模糊通常都是由“連讀”造成的,如:Hewill have a/greid’ei/,這句話就有問題,可以理解成“He will have a grade A”.也可以理解成:“He will have a grey day”.英語模糊語的使用是語言交際中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它的使用靈活多變。合理地使用模糊語能幫助人們有效的達到不同的交際目的。英語學習者應該重視模糊語的學習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