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 朱慧琴 張 婉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社會發展極其重要的推動力,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紛紛出臺各種育才計劃和吸引人才政策。所謂人才,準確的說是指德才兼備的人,俗話說:“無德無才是廢品,有德無才是半成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有才有德是佳品。”由此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素養不是只談知識學識,道德品質同樣重要,正所謂“要成才先成人”。現今的應試制度下,許多人單以分數論英雄,一切向分數看齊,造成不少人只埋頭學習,忽視了道德品行,導致出現是非不分,法律意識淡薄,集體主義觀念淡化的狀況。當前,為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需要宣揚、傳遞“正能量”,逐步提高社會民眾的道德素質,而中學的思想政治課就是當前社會培育和宣揚“正能量”的主陣地之一。經由中學尤其是高中的思想政治課學習,可以讓學生系統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去闡釋社會生活的各種現象問題,提高參與社會生活的本領和水平,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打下堅實基礎。因此,需要政治教師充分利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傳遞“正能量”。為此,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持續向學生灌輸“正能量”。安徽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共有四本必修教材,涵蓋經濟、政治、文化、哲學幾個方面,幾乎每本書,每個章節的內容都包含“正能量”。例如,在必修一《經濟生活》的第三課“多彩的消費”中,教材介紹了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各種消費類型和消費心理,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堅持正確的消費原則;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樹立生態文明觀念,自覺落實環境保護行動。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課“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中,教材講述了我國公民參與政治活動的幾種主要渠道和方式: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通過學習讓學生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權利,增強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培養公民意識,同時提高學生的法制觀念,培育學生依法行使政治權利的行為習慣。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單元“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通過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介紹,強化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中,教材對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社會發展總趨勢和社會發展主體的介紹,使學生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堅定為社會歷史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作貢獻的信念,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人民的情感。
第二,要加強時政學習,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時政熱點材料,提高理論素養,強化思辨能力,培育“正能量”。例如,近期的中美貿易爭端,美國宣布將對原產于中國的進口產品征收25℅的關稅,涉及500億美元。隨即中國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價值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25℅關稅,在經過了兩國貿易談判磋商后,就框架問題達成協議,但不久美國就撕破協議,反口重新掀起貿易戰,矛頭直指“中國制造2025”。利用這一熱點事件,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中美貿易戰的原因、帶來的影響,以及中國應采取的應對措施。通過分析,可以讓學生對當今世界的經濟、政治環境有細致了解,同時,對我國的經濟政策、外交政策有深刻認識,提高學生的哲學思辨能力,堅定學生維護我國國家利益,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信念。因此,在日常學習中,我們要注重搜集運用這些時政熱點材料,讓學生及時了解世界,擴大視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
第三,政治教師要以身作則,以實際言行傳遞“正能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家庭和學校是最主要的兩個場所,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的耳濡目染和學校的熏陶教化。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必須強化對自身的要求,嚴以律己,提高師德,積累自己的“正能量”。不僅在課堂上,要堅持為人師表;在課堂以外,也要時時處處言傳身教,向學生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從而向學生傳遞“正能量”。例如,在工作、生活中,教師總會遇到一些讓自己心煩意亂的問題,有情緒在所難免。但只要踏進教室,就要收起自己的私人情緒,端正自己的教學態度,這是教師的職業素養要求,也是一種“正能量”。
總之,社會需要“正能量”,呼喚“正能量”,培養、傳遞“正能量”,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舉措。為實現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我們要充分發揮政治課堂的德育功能,培養、傳播“正能量”,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