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今年,改革開放迎來了40周年的歷史性時刻,中國企業家產生于改革開放這一深刻變革的時期,他們既是這個時代的先行者和弄潮兒,又是推動時代進步、改變中國面貌的重要力量。而這其中,女性企業家更是發揮著令人驚嘆的巨大力量,郭麗雙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記者在她創辦的東方美亞集團的辦公室內,伴隨著笑聲與淚水的談話中與郭麗雙一起分享了她二十余年的創業歷程。
多年的創業經歷,讓郭麗雙總結出一個成功商人應有的行事風格,商德、商智、商理和商道才是真正的企業家最應具備的。她的思想投射出改革開放后第二批企業家,也就是1992年之后下海的企業家們身上所具備的鮮明特質,創業的出發點是要實現自身價值,具有很強的使命感、責任意識,理想遠大,賺錢反而放在最后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形成世界觀,加之豐富的經歷,令郭麗雙對前景保持樂觀,倡導力行企業家精神。采訪中,郭麗雙反復強調自己的企業不大,但是健康發展,這也是為社會傳遞出的正能量。她不想宣傳自己的企業和個人,只是希望把這二十多年的創業經歷分享給大家,作為改革路上的親歷者描繪企業家這個群體的發展歷程。
做羽翼耀眼的飛鳥
改革開放后第一批恢復職稱考試的幾百人中郭麗雙順利通過,學財務出身的她業務能力突出且永遠不服輸,這讓她在人群中顯得格外優秀。即使這樣,“有些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羽翼太耀眼。”《肖申克的救贖》中一句經典的臺詞成為了郭麗雙離開機關步入商海的真實寫照。
上世紀80年代,郭麗雙被派去參加海南開發建設,沐浴著改革春風的她萌生了下海創業的念頭,但她要賭上的是自己當時令人艷羨的鐵飯碗以及一個充滿未知數的未來。“我自己人生價值的體現取決于我可以干到什么程度,所以我必須要嘗試,別人經常形容一個人的執著是不撞南墻不回頭,而我是即使撞了南墻,也要翻過墻去看一下對面的風景。”郭麗雙給了自己這樣的評價。
在父母親友領導的一片反對聲中,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下海。遞上了幾個月的辭職申請獲批后最終拿到手的那一刻,領導寄予的厚望與囑托,對未來的彷徨,身上背負著的沉重責任,許多種情緒交匯在一起,郭麗雙淚如雨下。直到現在她依然記得當時的老領導對她說的三句囑托:要挺住、不能走回頭路、干出點模樣。這三句話支撐著她一路走過來,成為了她挺過難關時的精神依托。
雙手空空的郭麗雙勇敢地走上了一條不同尋常之路,為了磨煉自己從小不服管不服輸的個性,郭麗雙選擇了餐飲服務行業作為自己創業的起點。
郭麗雙“不知天高地厚”地盤下了珠市口一家經營不善的酒樓,18萬的年房租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可謂是一筆天文數字,郭麗雙拿著手里僅有的3萬多積蓄犯起了愁,走投無路的她只好求助于家中,開明善良的母親背著全家變賣家當,向親戚東拼西湊為她拿出了創業的第一筆啟動資金。然而,郭麗雙在了解到以這間酒樓的體量最理想的利潤也就是一年8萬塊錢,甚至連房租都付不起時,頓時陷入了巨大的壓力。學財務出身的她努力想辦法擺脫困境,首先想到的就是談房租,與房東的談判中幾近崩潰的情緒令她聲淚俱下,最后與房東協議了以利潤分成抵房租的合作方式。講到動情處,郭麗雙不禁熱淚盈眶。
每天凌晨三點多,大鐘寺批發市場、紅橋海鮮市場、豐臺調料市場、太陽宮市場都可以看到她進貨的身影。從采購到后廚,從炒菜到殘渣處理,每一個環節郭麗雙都了如指掌,將各項成本控制到最合理。
郭麗雙回憶當時向周邊單位和居民親自推銷菜品,根據食客們的需求量身定制餐品,她笑稱就是現在餐飲外賣的雛形。善于開源節流的郭麗雙把餐館經營得有聲有色,天天的火爆場面令餐館遠近聞名,誠信經營也令她結識了很多的朋友。
每一個創業者的創業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其背后都有著各種鮮為人知的故事,企業家的承壓能力也不是一般人能夠體會的。郭麗雙說道:“遇到困難時,我的選擇都是面對。”生意越做越大,郭麗雙著手開多家分店,就在這時一把大火又成為她修行路上的一次重大磨難。1998年的臘月小年,郭麗雙希望自己的一家酒店搶在春節前開門營業,開張剪彩的當天上午,所請的大批賓客還未到,一個包間內突然冒出了滾滾濃煙,郭麗雙在慌亂之余立刻冷靜地處理了所有的事情,將損失降到了最低,同時,她堅定地做出了一個決定,她與包工頭和裝修工人協商一定要在三天內將這間燃燒殆盡的包間裝修完畢,重裝開業。她提出了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建議后遭到了工人們的一致反對,歸心似箭的裝修工人早就盼望著年三十兒回老家與家人過年,郭麗雙承諾三天過后給他們買機票回家。沒有給自己留任何退路的她為籌備新酒店開業口袋里的錢已經所剩無幾了,百般無奈之下她以高額的回報和個人信用“賒”來了七位工人的飛機票,手拿機票的那一刻,郭麗雙激動得不能自已。
一個集裝箱誕生了東方美亞
郭麗雙身上具備的特質無疑是鮮明且多元的,得益于學生時代籃球場上的組織后衛角色,她深諳于調兵遣將、排兵布陣。從小與男孩子玩在一起的她既有性格豪爽、永遠不服輸的一面,而女人感性柔軟的一面又轉化為韌性化解了創業路上的種種艱辛,同時高瞻遠矚、有勇有謀的智慧成就了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決策。
上世紀90年代末一次去美國考察的機會,郭麗雙在接觸到了KELLY-MOORE水溶性環保涂料,五顏六色鮮亮艷麗的產品令郭麗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次考察僅僅是拿回了幾頁產品宣傳冊,卻由此打開了郭麗雙創業的新世界大門。
當時國內的環保的概念剛剛浮出水面,敏銳的嗅覺讓郭麗雙覺得市場大有可為,回國后,膽識過人的她一擲千金地從美國進了整整一集裝箱的涂料回來,雖然沒有想好貨該怎么銷售,但起步高遠的市場推廣活動讓產品在人民大會堂的發布會上“一戰成名”,遠道而來的美國產品專家為此瞠目結舌,沒想到遙遠的亞洲這樣一家不知名的企業竟然蘊含著如此巨大的爆發力,毫不猶豫地給了郭麗雙品牌的國內代理權,有了合法的資質,郭麗雙大刀闊斧地開拓起市場。東方美亞的名字也由此時誕生了。談到“東方美亞”的由來,她坦言:“開始想得比較簡單,就是想著這是一項美洲和亞洲的合作項目,但當時有個重名的企業,所以就想著在前面加‘東方兩個字更響亮。”
環保涂料的引入為建筑環保行業帶來了全新的變革,郭麗雙的企業家精神潛移默化影響著企業的發展,企業的命運與社會進步息息相關,企業在成長,社會在進步。企業家帶著智慧與活力、執著與韌性,為改革發展添磚加瓦,成為中國經濟實現轉型的關鍵角色。
“大商”精神鼓舞前行
從改革開放中期步入企業家的行列,經歷了二十余載的風風雨雨,作為無黨派人士的郭麗雙心中充滿著無盡的感恩。2011年亞太經合組織婦女與經濟峰會上,郭麗雙被授予“APEC女性創新獎”,頒獎典禮上,她表達了自己的感謝。“我要感謝曾經看不起我的人,他們給了我成長的機會,最重要是感謝黨和國家,感謝改革開放的政策,感謝我的家人朋友同事,特別是我的員工,我的成績99.5%是員工的,感謝社會上的各類組織和平臺,他們讓我有了家的感覺。”同時在政協、工商聯、婦聯等機構任職的郭麗雙對此深有感觸。
郭麗雙解釋這番感謝不是所謂的唱高調,而是實實在在經歷過才會有的感悟,“黨給了我很多成長的機會,我不是黨員,但我從小受黨的教育并得到黨的關愛,所以我要用實際行動回報我的國家。”她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對于財富的認識郭麗雙有著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說商人追求的是利益,這并沒有錯,但利益同時分為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在她看來,企業家創造的更大意義的財富是精神財富,“我們這一代商人注重的是智慧、理念和思想。”豐富的經歷讓她對“大商”有了新的詮釋。她認為,一個企業家必須從全方位要求自己,集時刻關注國家政策的“政治家”、善于鉆研的“經濟學家”、有擔當講奉獻的“慈善家”于一身。因此她格外關注國家發展戰略,方針政策,這讓她的企業發展有了明確的方向。
在“大商”精神的引導下,郭麗雙將視線投入到影視文化。2003年,她成立的北京東方美亞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著重打造中國傳統商業文化,并將儒商思想運用到企業的管理及企業作品當中,推出了《一代”大商”孟洛川》《我的太陽》等優秀電視劇,出版發行了《商人道德決定中國未來》《女性管理學概論》等書籍。2012年郭麗雙又轉型進入科技領域,成立了斯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研發國家乃至國際重點項目CPK(信息安全領域)技術及其相關產品,致力于為網際安全做貢獻,作為支持高科技研發的有力后盾。
為了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地推動中國優秀的文化走出去,2013年郭麗雙主導成立了北京文化產業商會,旨在幫助政府,幫助非公經濟群體捋順文化和產業的關系,促進科技和文化的匯融,打造文化產業。商會作為中國與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主動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商會組織的多項活動也成為參與北京文化惠民消費季的重要內容。雖然商會是個非盈利組織,但經營商會也要像經營自己的企業一樣費盡心力,絲毫不敢懈怠,郭麗雙考慮更多的是為商會的所屬企業搭建平臺,更好地發揮承前啟后的作用。
2016年12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同塞拉利昂國家元首舉行會談。兩國元首決定將中塞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落實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成果為契機,全面拓展和深化兩國各領域友好互利合作,更好造福兩國人民。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塞拉利昂也在謀求與中國加深合作的契機。
為了響應習近平主席與塞方領導人的會談精神,幫助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讓中塞更多的民間資本攜手發展,郭麗雙率先推動北京文化產業商會發起成立了“中塞手拉手國際基金會”,把兩國的文化藝術很好地嫁接起來,其資金致力于推動塞拉利昂漁業、交通、醫療文化、教育等領域及婦女兒童事業的發展,加深中塞兩國的合作。
文化板塊的業務并不是郭麗雙所擅長的專業,而搭建多贏的平臺,通過公益事業創造更大的價值卻始終是郭麗雙所想所做。多次成功的轉型經歷,讓郭麗雙有了更強烈的責任感,她認為,企業做到一定程度,需要通過升級或轉型,步入更大的健康發展空間。“要想實現華麗轉身,壓力會更大,責任也會更大,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郭麗雙無比堅定。
多年的商海浮沉讓郭麗雙歷練出寵辱不驚的氣質,也始終保持著一份讓人感到溫暖的親和。她的動情講述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記者眼中的她是一個對國家和社會飽含深情,對企業用心良苦的女企業家。她滿懷希望地不斷前行,在她身上似乎蘊含著無窮的能量,同時也能深刻地感受到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她身上所肩負著的巨大的社會責任感,這份責任來自于植根于內心深處的“大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