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
與坐落于北京東城區五四大街上的中國美術館一路之隔的一片四合院中,有一條翠花胡同。提起翠花胡同,知道的人也許并不多,然而就是在這條普通而又靜謐的胡同里,38年前,卻鬧出了不小的動靜——一家名叫“悅賓”的個體飯館在這里悄然開張,在那個時代可謂轟動一時。
1980年,曾經在北京飯店當過大師傅的郭培基和同樣有著一手好廚藝的老伴劉桂仙,在別人的鼓勵下,向街道辦事處和東城區工商局提交了開辦餐廳的申請。街道辦事處倒是很痛快,可是蓋了章的申請遞到了工商局,問題就來了——38年前,個人開餐廳,那可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啊。
劉桂仙身上有股子“倔勁兒”。一趟不成,就跑兩趟;兩趟還不成,咱也不怕磨鞋底子,天天兒往工商局跑。功夫不負有心人,雖然政策尚不明確,但東城區工商領導班子一合計,還就真給劉桂仙批了執照。那時候,還沒有格式化的正規個體工商營業執照,工商部門就手寫一份,然后簽字蓋章。
1980年9月30日,“悅賓”開張了。
郭培基和劉桂仙兩口沒有想到小飯館會越開越火,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吹到了翠花胡同,讓悅賓的名氣越來越大。
蒜泥肘子、五絲桶、清炒蝦仁、鍋塌豆腐盒……一道道屬于悅賓的特色菜從那個時候開始,陪著往來的食客們走過了38個年頭。悅賓也從當年只有四張餐桌變成了十一張桌子,并在翠花胡同不遠處又開了分店“悅仙”餐廳。
38年過去了,改革開放也迎來了第40個年頭。靠著自己實實在在的努力勞動,餐廳不僅方便了周圍群眾,也陪伴著一家人的生活。
如今,郭培基老人已經84歲的高齡,老伴劉桂仙三年前過世,挑起悅賓大梁的重擔落在了郭家的第三代人郭誠、郭華等人的身上。
作為郭家的長孫,今年34歲的郭誠在奶奶劉桂仙身邊長大,從小就吃著自家飯館的飯菜長大,但叛逆的性格并沒有讓他在規劃職業路徑時,想到回悅賓接班。幾年前奶奶的去世,一下子讓郭誠明白了什么是傳承,什么是堅守,于是他辭去了外面的工作重新回到悅賓。掛在郭誠嘴邊的一句話是:我們不當網紅,菜炒的沒滋沒味兒,再怎么網紅,也對不起顧客。
今天,悅賓、悅仙還是堅守著郭培基和劉桂仙兩位老人留下來的老滋味。每天中午、晚上的飯點依然是顧客盈門,其中不乏遠道慕名而來的等座食客。從去年開始,為了方便顧客買單,一直撥打算盤結賬的餐廳,才引進了微信和支付寶等電子支付方式。而對于外賣,郭誠則固執地認為,悅賓的菜剛出鍋是一個滋味,外賣到家是另外一個滋味。外賣,還是不上了。
郭家的第三代郭誠、郭華等人心里想的最多的還是怎么把悅賓、悅仙做成百年老店。他們的下一代還會不會有人有興趣來接班,郭誠他們心中也沒有底。只不過,至少在自己手上,飯店的招牌不能蒙灰,只能越擦越亮,越叫越響。
畢竟餐廳的身上有一個深深的印記:京城第一家個體飯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