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孟令豹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歷練寵辱不驚的心理素質,堅定百折不撓的進取意志,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變挫折為動力,用從挫折中吸取的教訓啟迪人生,使人生獲得升華和超越。”這充分說明了習總書記對青年的愛護和心理健康的重視,為我國高等教育完成肩負的“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指明了政治方向。
挫折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與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發展密不可分。伴隨著整個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與變化,各種形式的競爭日益加劇,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主力軍也同樣受到來自學業、情感、人際、就業等多方面的壓力,高等學校挫折教育模式的構建對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和抗挫折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渤海大學副校長方鴻志教授長期從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承擔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是渤海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科帶頭人。近日,本刊記者就高校開展挫折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話題采訪了方鴻志教授。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大學生的心理和人格狀況大多呈現出健康、樂觀、向上,在心理走向成熟與自身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不同類型和程度的挫折,這些挫折會影響大學生對學習生活的積極態度,阻礙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及堅強意志品質的形成,甚至會影響創新能力和身心的健康成長。渤海大學副校長方鴻志指出:“遵循學生成長發展規律、教書育人規律、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加強挫折教育有利于提升當代青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滿足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提升其抗挫折能力,進而為實現其個人夢想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抗挫折能力差,在遇到挫折時會產生不良的情緒體驗,這種情緒長期積壓最終會引發過激性行為,學生過激行為的出現如同警鐘般重重地撞擊著教育者的心靈。挫折教育的實施能夠幫助大學生在遭遇挫折和困難時,積極客觀認知挫折、戰勝困難;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能夠沉穩理性應對,及時化解困境。可見,預防挫折發生、減少挫折帶來的損失,既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也為社會的和諧穩定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障。”
“挫折教育的實施利于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教書育人是高校的重要職能,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挫折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升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強大學生挫折教育,將挫折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當中,有利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將其培養成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重要途徑。”方鴻志說。
挫折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通過對抗挫折教育一系列機制的認識和總結,可以實現教育對象抗挫折能力的提升。方鴻志指出:“在‘大學生抗挫折教育現狀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渤海大學將高校作為主陣地,從思想政治教育視域出發,構建了大學生抗挫折教育機制。該機制由高校主導、家庭輔助、社會支撐、評估反饋四個模塊組成,這些模塊相互銜接,形成具有聯動效應的整體,從而打造高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抗挫折教育體系,增強了挫折教育的有效性。該機制是大學生抗挫折教育的一次革新,它以獨特的視角、全新的理念、有效的方法,為挫折教育的深入進行開辟了一條新途徑,提供了一種新思維。”
在具體談論到構建大學生抗挫折教育機制的作用時,方鴻志補充道:“《黃帝內經》里記載‘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扁鵲的大哥飛氏以治未病而著稱,被尊為上工。挫折教育機制的順利運行,如同此理,它保證了大學生抗挫折教育實施過程的預防和援助環節。一方面注重預防,旨在幫助大學生客觀分析挫折,儲備在未來生活中對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切實為受挫大學生提供心理援助,引導他們盡早走出挫折陰影,重拾自信,重新回歸生活常態。在‘普遍預防’與‘重點援助’的綜合作用下,促進大學生的自我心理調適及心理功能的恢復,增強心理韌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順應時代發展趨勢設定個人目標,借助多種方法釋放因挫折帶來的負面情緒,從而盡快恢復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是該機制所要達到的目標。引導學生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挫折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不但是教會學生把遠大理想變為現實的教育,同時還是幫助學生掌握真學問、真本領的教育。方鴻志向記者介紹了挫折教育通常包含的挫折認知、挫折預防、挫折應對、心理修復等方面的具體內容。
認知教育階段挫折認知決定挫折反應和對挫折的承受力,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提高辯證思維能力,提高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充分運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和處理問題,正確分析矛盾,克服極端化、片面性,不斷提升辯證思維能力。挫折不是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存在著,而是有其客觀性和普遍聯系性,如果大學生能正確地認知和對待挫折,在面臨嚴重的挫折時,就不會有過于激烈的反應,并能夠有效地分析和應對挫折情境。挫折認知階段的教學內容至關重要,主要包括對挫折的認知、理解、評估等方面。
預防教育階段基于個體的差異性及挫折事件的特性,其整合和優化各方面資源,形成以學校、家庭、社會、個人為一體的挫折前的干預及防范,旨在通過構建大學生心理防御機制增強其應對挫折的能力。挫折預防教育在空間上具有全方位性,時間上具有連續性,實施中具有針對性,效果上具有引導性。其包含的“誰來預防”“預防什么”“如何預防”等內容呈現循序漸進、階梯式發展的態勢。
應對教育階段其從大學生遭遇挫折后的反應方式、行動策略等挫折應對過程而進行的教育與指導,是要教會大學生用理性理智的思維去面對和分析挫折,比如判斷挫折的強弱、類型、產生挫折的根源等,用正確的決定和行動去解決挫折事件,用積極的應對方式去消除挫折感,以教會大學生在挫折面前如何做出正確行動,以切實可行的辦法解決困難,提升抗挫能力。
心理修復教育階段其指大學生遭遇挫折后,通過有效的抗挫折措施,戰勝挫折,從而恢復心理常態,增強心理韌性。心理韌性,亦稱心理彈性,指個體受到心理創傷之后的自我心理恢復能力。大學生從遇到挫折到戰勝挫折通常會經過自我防御、自我調節、尋求幫助等途經,完成自身的抗挫折過程,進而提升抗挫折能力,使他們能夠盡快恢復常態,平復創傷,增強他們的心理韌勁和樂觀心態。
教育方法是為提高教育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而服務的手段。方鴻志指出:“挫折教育的方法是挫折教育的實施方式,是教育者為實現教育目標、傳授教學內容,對受教育者在挫折教育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近年來,渤海大學對挫折教育尤為重視,在教學與實踐過程中,探索出了六種為代表性的教育教學方法,主要包括課堂講授法、心理咨詢法、情緒疏解法、自我調適法、心理疏導法、情境訓練法等頗具實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了理論深、道理透、方法活、實踐真。并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他人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知識傳授與角色扮演相結合等教學方式貫穿其中,這些教學方法和方式為提高大學生挫折教育的有效性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建立和完善挫折教育課程時,學校應認真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情緒變化和心理感受,加強對師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積極探討心理問題發生的根源,堅持問題導向,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在談及到大學生挫折教育的內容時,方鴻志告訴記者:“渤海大學依據大學生心理特征和身心成長規律,把挫折教育課程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部分’‘七個層面’。‘三大部分’是認知教育、品質教育和行動教育,分別從認知、品質、行為三個方面針對大學生對挫折的認識、挫折心理以及挫折反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從思維到行動,再從行動經過品質反饋給思維,環環相扣又層層遞進,是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七個層面’分別是:‘三觀’教育——端正生活態度、挫折認知教育——樹立正確認識、意志品質教育——提高AQ(逆境商數)水平、積極心理培育——培養樂觀心態、人格素質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挫折預防教育——構建防御機制、挫折應對教育——提升行動執行力等內容。”
方鴻志結合渤海大學挫折教育的內容,具體介紹了渤海大學實施挫折教育課程所運用的方式方法。
改變教學方式渤海大學注重教學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結合《渤海大學教育事業“十三五”規劃》,對深化教學改革做出整體部署,強調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整體的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特色發展。把課堂教學從以知識傳授為中心轉變為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中心。在挫折教育教學中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一言堂”灌輸授課方式,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主體間性”理論為指導,建立了“四式五法”的教學模式。其中,“四式”分別為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角色扮演式教學方式,“五法”分別為宣泄法、轉移法、補償法、鼓勵法和暗示法等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地位,激發其自身潛能,使挫折教育成為學生感興趣、終身受益的課程。
挫折教育課程設置多元化在課程設置上,一方面,充分發揮課程主渠道作用,使挫折教育科學有序地進行;另一方面,將挫折教育內容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課程設置多元化,不僅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增加挫折教育的內容,也要將挫折教育的內容融入“兩課”和相關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將課堂教學與社團活動、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使挫折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打造學生社團的育人功能渤海大學注重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磨煉學生意志品質,提升學生心理素質;近年打造了一批國家級的先進學生社團,如全國優秀社團——自行車協會、全國百家理論性學習社團——春秋學會、全國百家國學社團——漢韻華章(漢服社),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了學生正向的情感體驗,提升了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與克服困難的勇氣、信心。
挫折教育是一種增強學生對挫折的承受力、應變力、克服力,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決心、信心、恒心,培養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質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挫折教育工程又呈現復雜性,在實施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和誤區,從而影響挫折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
方鴻志指出,“當前挫折教育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第一,挫折教育理念陳舊,內容較為單一的問題。多數高校教育者主要把‘問題學生’作為挫折教育的主要對象,把挫折教育的對象局限在有心理障礙的少數學生身上,常常帶著‘有色’眼鏡看‘問題’學生,教育缺乏普遍性。部分教育者存在著一旦談到挫折就易‘色變’的問題,害怕遇到挫折的學生,不愿意涉及挫折教育。第二教育方法缺乏‘親和力’。部分教育者在挫折教育過程中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具有時代性的方法掌握的較少,沒有充分發揮新媒體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他們進行挫折教育僅停留在傳統的方法中,藝術性、針對性的欠缺導致教育方法缺乏‘親和力’。有的老師還找不到學生挫折產生的根本原因,沒有緊緊抓住問題的‘牛鼻子’,使得挫折教育未能產生應有效果。第三,師資隊伍專業性不強。當前部分教師缺乏挫折教育所必備的專業知識。部分任課教師對挫折教育認識程度不高,加之閱歷有限,不能及時準確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影響著挫折教育實效性的提升。”
為了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大學生挫折教育,方鴻志從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師資隊伍等三個層面提出了建議。
引入積極心理學理念積極心理學是對人類行為中積極的、具有適應性和創造性的、令人情感滿足的因素進行研究的一門新興科學。青年人的潛力就如同豐富的寶藏,有待挖掘。而積極心理學注重對人的心理資本的運用和潛能的挖掘,將積極心理學引入大學生挫折教育過程中,通過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引導大學生在挫折教育過程中體驗積極的情緒,培養積極的人格特征和歸因方式,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充分挖掘大學生的內心潛能和優勢,完善挫折教育理念,提升挫折教育效果。
改進挫折教育的教學方法在挫折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分析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自身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生動活潑地開展活動。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講求藝術性。要把握好理論內容與抗挫折實踐之間的關系,增強挫折教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使挫折教育“活”起來,滿足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
完善教師專業隊伍建設教師要把知識教育同價值觀教育、能力教育結合起來,把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融進挫折教育的教學之中。高校挫折教育工作者要加強系統培訓,增強學識,提升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掌握學術前沿和先進方法,要重視教師自身的抗挫折方法訓練。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教師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做到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更好地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引路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