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巖
(甘肅省民勤縣第一中學)
通過歷史社團實施歷史課外活動,可以填充歷史課堂教學知識,也是拓展課堂教學、有效實施歷史教學工作的基礎保障之一。歷史課外活動是以多樣化的新素材鞏固和填充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促使其對所學知識了解得更深刻和全面,記憶得也更加牢固。當然,也可以引用創新的形式和多樣化的內容,拓展學生視野范圍,促使其進入更為廣闊的歷史知識系統中,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社團是社會團體的簡稱,結合國務院在2016年2月6日修訂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二條的規定可知,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愿參與,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結合章程實施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構建社會團體,需要經過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結合條例的規定進行登記。沒有登記的,不能從事社團活動。
通過上述研究可知,將學生社團定義為,是學校學生通過所在學校學生社團管理章程的要求自主構成的,為實現社員共同意愿,一起發展共同愛好特長,結合其章程實施活動的學生自主管理組織。
學生社團需要具備以下幾點特征:其一,校本性。學生社團的這一特點要求參與社團的學生一定是本校學生,他校學生不能參與到本校學生社團中,簡而言之就是不能跨校組建學生社團,原本社團中學生退出后,學生社團需要結合本校學生社團管理章程中提出的規定來申請設計,并接受學校的管理。其二,自主性。學生社團是通過學生自主申請成立的,自主實施相關活動,支持學生自主退出或者是依據社團章程解散。其三,共同性。學生社團中的參與者具備相同的意愿、興趣愛好以及特長等。其四,合規性。學生社團的設計需要滿足學校社團管理規定,活動在實施過程中也要滿足學校管理規定和學生社團的要求。其五,發展性。學生社團的設計、活動的實施都要展現出學生的發展特點,學校學生社團工作的目標是要展現出學生的全面性和獨特性,并且優化學校的特色建設和發展工作。
掌握高中歷史社團建設工作的時代性發展特點,優化社團建設工作的導向性功能至關重要。高中歷史社團建設工作需要滿足教育的發展規律,在推廣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理念的過程中,要優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學校社團活動中,教師要向學生滲透合作精神、積極向上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學生形成進取的品質和合理的思維方式,培育學生成為具備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新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相關知識時,可以結合歷史社團這一平臺,讓學生進行學習知識后的觀點講解,這樣不但可以鞏固學生之前學習的知識,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高中校園的歷史社團在特殊的教育環境下,將學生整合到一起,促使學生群體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情操等得到鍛煉和培養,構建正確的導向,這是學校課堂文化的有效填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校園文化的載體是設計多樣化的社團活動,如歷史、演講以及科學知識競賽等,可以為學生的個性成長帶來更好的養分。
學生社團是學生自主構建的群眾性組織,由此學生要成為社團建設工作的主體。學校在成立社團時要尊重學生的選擇。但在現階段,社團類型、主題活動以及活動形式等都是通過教師和歷史教學需求來設計的,這樣會降低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影響社團的發展。由此,高中在推廣歷史社團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改革,突破傳統意義上社團構成形式的約束,將教師需求轉變為學生需求,注重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確保學生的個性可以在和諧的環境中得到凸顯和培育。同時,以學生為主體的社團活動更有價值,學生在這一活動背景下的思考更為全面和深入,自主探索觀念和學習興趣也會非常強,深入分析、了解以及研究的能力也會逐步優化。當然,也可以指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方案,確保學習的過程轉變為歷史社團的活動過程。而在推廣高中歷史社團時,因為高中學生的學習壓力非常大,所以教師要正確處理學習和社團之間的關系。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高一歷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相關知識后,可以設計歷史知識競賽題,讓學生進行筆答或者是口頭搶答;或者是組織班級學生進行競賽。歷史知識競賽可以自主進行,也可以與其他學科知識一起整合設計,如“地理歷史的變遷”等。
總而言之,高中歷史社團的構建有助于團結學生、服務學生,更好地進行歷史知識的教學工作。組織社團實施戶外活動,優化活動的實效性,是一種潛移默化式的教學方案,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發展。這種教學形式,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范圍,激發了學生的潛能,展現了學生的價值,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培育學生的自主調節和環境適應能力,培育學生良好的集體主義精神,以此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和學習奠定基礎。
[1]史林林.在中學歷史社團活動中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思考[J].教師,2017(5):15.
[2]黃亞玲.中國體育社團的發展:歷史進程、使命與改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2):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