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洪濤
(遼寧省阜新市第二高級中學)
核心素養是近幾年我國制定教育政策、教學實踐領域廣泛關注、探究的重要問題。基于核心素養來設計、組織各項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突破傳統思維定式,也能夠真正擺脫機械、被動接受理論知識的狀態,教師也能夠逐漸重視起創新教學,及時更新授課理念,積極引用新穎的教學方式,以此來全面適應教學改革發展需求。
在我國教育部針對課程改革頒布了一系列文件之后,廣大教育工作者也逐漸重視起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強調高中所有課程都要緊緊圍繞思考、體驗和表達教育來開展。思考教育主要是指引導學生全面、深入地學習專業課程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主動、正確思考與反思的學習習慣;體驗教育強調的是要帶領學生準確、靈活地掌握解題過程與方法,對容易出錯的經驗進行反思與總結;表達教育主要是指要適當增加學生的課堂互動交流,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探究的機會,加強學生自主思考、實際表達能力的培養。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為了取得更理想的授課效果,教師應結合實際授課內容與培養目標,加強良好教學情境的創設,通過認知沖突的引發,引導更多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思考、探究當中,快速集中其課堂注意力,進而在此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價值與樂趣。同時,在具體創設中,教師應充分呈現內容,加強其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究中逐漸構建科學完善的知識體系。
比如:某教師在講解“空間幾何”的相關知識點時,就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幾何體景物,然后利用多媒體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在增強其直觀認識的同時進一步拓展空間想象力。然后又將幾何體計算公式、定義概念巧妙融入其中,讓學生對幾何體產生更深刻的認知。之后,該教師又通過例題講解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鞏固本節所學知識內容,以此來使得授課環節與成果得到不斷優化。
在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一直都是教學的主體,而學生則一直都處于被動、機械的學習狀態,不僅難以取得理想的授課效果,也會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產生一定制約。因此,為了全面適應社會高速發展對人才提出的各項需求,培養學生形成創新、探索精神,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突破傳統授課理念,模式的種種局限,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探究的機會,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比如:某教師在講解“圓錐曲線方程”的相關內容時,就可以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此階段的具體學情來構建更新穎、完善的教學模式,注重變式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一方面,該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圓錐曲線雖然屬于一個較大的問題,但處理方法、注意事項大致相同,在具體解題中,應先對點的坐標做出假設,然后再基于點組成的直線、圓錐曲線方程來將直線方程與圓錐曲線的相關方程組準確解答出來;另一方面,為了幫助學生更透徹地理解,熟練掌握解決這類題目的方法,教師不應只是簡單的針對一道題目來進行獨立講解,而是要引導學生在思考、解答各類題目中懂得舉一反三。同時還要營造良好條件,讓學生擁有獨立的思考空間以及足夠的探究時間,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對相關數學概念知識、定義內容作出透徹分析與熟練掌握,進而將所學知識準確、靈活地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當中,并獲得更多自主觀察、實踐探究的機會,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
課后總結與歸納是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也是拓展數學教學內容的重要途徑。所以,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對具體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自身具有的優勢特點進行不斷總結和反思完善,以此來促進其總結概括能力的不斷提升,進而形成更科學完善的課堂知識體系,進一步鍛煉、拓展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比如:某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直線與方程”的過程中,就在結束重點內容講解后,鼓勵學生自己對不同形式的直線方程特點做出深入思考,充分明確方程式的選擇與應用,與學生一起進行全面總結,這樣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對方程式表示直線的各類方式存在的異同點做出透徹理解和全面掌握,也能夠在今后的習題解答中對一系列注意事項做出充分考慮。通過這樣的講解,既可以幫助學生更輕松、高效地學習掌握直線方程的相關知識點,也能夠從不同層面來鍛煉、拓展高中生的表達能力與自主概括能力,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創造良好條件,也為其今后的數學學習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不斷的推行背景下,廣大高中數學教師應正確認識到,基于核心素養來設計、組織各項教學活動,在優化授課環節與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其數學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應結合實際授課需求,積極引用更新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手段,構建更生動、高效的數學課堂。
[1]劉東升.從“素質”到“核心素養”: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數學教學探析[J].中學教研(數學),2017(8):1-3.
[2]胡智.基于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滲透教學:以“等差數列”為例[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9):115.
[3]陳玉娟.例談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從課堂教學中數學運算的維度[J].數學通報,2016,55(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