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園
(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藍鐘鎮中心學校)
我們知道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記敘文寫作是初中寫作教學訓練的主要文體。但目前初中學生在記敘文寫作方面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將對此作出分析,并嘗試尋找一些對策,權當拋磚引玉。
現在的初中生學業負擔重,生活呈現出學校、家庭或宿舍兩點一線的模式,以致不少人寫起記敘文來必言“我小時候……”“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之類。由此可見,學生對“當下”“現在”是何等漠視。他們生活在“現在”,卻對“現在”毫無感覺。
優秀記敘文的特征之一就是情節的曲折起伏,而大多數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往往忽視事件的經過與發展,該重點寫的回避了,顧左右而言他,從起因到結果總是一步就完成。這樣的作文缺少了吸引讀者眼球、讓讀者牽腸掛肚的魅力和韻味。
一篇優秀的記敘文應該是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議論等表達方式,而描寫是使記敘文生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現在的初中生對描寫這種表達方式本來就缺少系統的練習,加之他們手頭的一些通俗讀物通常又是采用一敘到底的表達方式,所以他們一般都難以區分記敘和描寫有什么不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擔負智育任務的同時還要重視德育和美育。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從題海中抬起頭來看看春花秋月;如何讓他感覺到母親為自己準備一日三餐不是理所當然,而是一種饋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平凡而瑣碎的生活是不缺少情和美的?這都需要語文老師花心思思考的。筆者曾經嘗試,利用課前五分鐘讓學生就一些話題如“媽媽的手”“老師的眼睛”“早晨的校園”“上學路上”“飯桌上的一家人”等進行口頭作文,幫助學生關注生活細節、放大生活細節,由細節之豐富感受生活的豐富內涵。剛開始還有一部分學生扭捏放不開,或是隨便應付,但聽到一些帶頭的同學“出口成章”“妙語連珠”后,一般都愿意重新嘗試。
唯有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現平凡生活中的美,學生有了一顆感受美的心,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就不怕找不到合適的寫作素材了。
英國從小學到中學都提倡寫虛構的故事文,故事可以想象、可以編造,耐人尋味的是,在虛構的故事中,我們常常能看到生活的真實投影,領略到人間真情。因此,虛構不等于沒有真情實感。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鼓勵學生寫“小說味”的記敘文。
筆者曾經設計過這樣一個情境作文:“新學期開始了,某某同學的學費還沒有著落,他躺在宿舍的床上,輾轉難眠……”讓學生圍繞該同學是如何解決他的學費問題的,續寫后面的內容。筆者一改以往的做法,而是讓學生四個人一組說故事,每個人編一個情節,學生都興致勃勃地發揮想象。有的說該同學看到街邊的小廣告,想去打工掙錢結果被騙入傳銷集團,然后在被迫行騙時引起公安注意,及時悔改做了公安的臥底,幫助警察破了案,獲得獎金交了學費。有的說該同學在獨自消愁散步的時候,無意中竟拾到一個黑色皮包,包里裝有大量現金。正為學費發愁的他想隱瞞這件事,但是這一晚他更加難眠了。第二天他上交了這筆錢,正當他準備輟學打工掙學費的時候,班主任卻告訴他有人已經替他交了學費了,這個人就是皮包的失主。類似的情節還有很多。這樣的情節就帶有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吸引力,這樣的結局也頗有微型小說的意味。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得到了極大發揮,誰能說他們的故事就是純粹的“虛構”,沒有反映現實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就寫作而言,課堂內外都有不少資源可供我們整合利用。例如課本里《背影》《孔乙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等優秀的記敘類文章,都有可以值得學生學習模仿的細節描寫、場面描寫和其他寫作技巧。如果我們在教授這些課文的時候,把它們當作重點,指導學生讀寫結合,進行一些諸如口頭作文、當堂作文的練習,那么學生的描寫能力一定會有大的提升。
再說課外,一個感人的電影鏡頭,可以拿來讓學生轉換成文字,幾句充滿情韻的歌詞可以化簡為繁擴寫成段落。筆者曾經就讓學生把歌曲《父老鄉親》中的歌詞:“我住過不少小山村,到處有我的父老鄉親,小米飯把我養育,風雨中教我做人,臨別時送我上路,幾多叮嚀,幾多期待,幾多情深……”擴寫成三幅畫面。學生都覺得很新鮮,樂意完成,經過互評后,大家對描寫的認識更豐富了。
只要我們對記敘文寫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自身,平時注意讀、說、寫訓練相結合,就一定能讓學生在記敘文中有話可說、有情可表,進而使得學生成為豐富的人、會自省的人。
[1]席勒.美育書簡[M].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
[2]羅烈烽.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語文教學探究[J].課改論壇,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