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冬松
(安徽省肥東第一中學)
在新一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為落實黨中央關于教育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作用。根據國家和安徽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全面落實課程方案,保證學生全面完成國家規定的文理等各門課程的學習。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推進學校課程體系建設,進一步確立課程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核心地位。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為目標,建構科學、高效、個性化、有特色的學校課程體系。
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課程。是對育人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方式的規劃和設計,是教學計劃、課程標準等諸多方面實施過程的總和。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老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從課程開發的主體來看,可以將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國家課程亦稱“國家統一課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負責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地方課程介于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之間,指由國家授權,地方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開發的課程。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全體教師、部分教師或個別教師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它是學校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下,針對學生的興趣與需要,結合學校的優勢以及辦學理念,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盡可能滿足各社區、學校、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和參與性,通常以選修課或特色課的形式呈現。
開展歷史校本課程建設,嘗試構建生命課堂,營造人文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人文情懷;開展人文與社會知識競賽、增加學生學習的新鮮感,拓展學生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自我意識;開發鄉土資源,可以組織學生赴當地的歷史紀念館參觀,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感悟歷史。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張揚。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才觀和價值觀,讓每個同學參與到這個教學活動中來,每一個孩子都得到關愛,讓孩子找到了自尊和自信,彰顯歷史學科的人文精神使他們逐漸形成獨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理性的思維和悲憫的情懷。
學生享有了課程自主選擇權,即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和提供多樣化的富有彈性的選修課程,體現一切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中心和尊重差異的課程理念。推動學科課程建設向縱深發展,促進學校內部課程創生與教學創造,提高課程的選擇性,滿足學生多元學習需求興趣要求,選擇選修課程。選修課帶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拓展,更多的是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到,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教育學生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身居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我們經常在思考,面對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留守孩子中問題學生不斷增多、高校大學生中農村孩子比例不斷下降、校園凌辱事件有所增多、當代中學生人文素養逐漸缺失等不爭的事實。在此基礎上,我們歷史教師應思考除了傳授歷史知識以外,學生學習歷史還能做什么,如何改變“學生愛歷史,但不愛歷史課”的窘境。
教育部剛出臺的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歷史教學的核心價值觀是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了解并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能夠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全面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今天,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歷史學科以其自身的優勢在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的不可替代性。在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除了傳授給學生知識、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求知探索的欲望,讓學生找到自我意識。人不能講空話、套話,不能動不動就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空洞理論來說教,更不能照本宣讀。而是通過教師的策劃、指導,讓學生帶著興趣去思考,充滿著激情去感受。歷史課程開發教學應始終堅持以教育人、發展人為中心,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力求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