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西安學校 遼寧盤錦 124206)
優化課堂教學,就應該有服務學生的意識,在平等寬松的學習氛圍中“潤物細無聲”。這種觀念下的語文課是輕松愉悅的語文課,是沒有任何包袱和壓力的語文課。我的學生思雨在日記中寫道:“語文老師是個極溫柔的人,如果把有些老師比作一團烈火,那語文老師就是一方純凈的甘泉,所以上語文課,絕對沒有錯答問題的的惴惴不安,帶著平靜的心上語文課,真是一種享受”。學生的喜愛和褒揚,更堅定了“輕松學語文”的指導觀。當然,光有寬松的學習環境是不夠的,還應在備課上多下功夫。
優化課堂教學,還應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放在首位,要在解決樂學、善學上下工夫,畢竟“抱著走”、“喂著吃”、“捆著學”都無法實現教學目的。調動積極性,就應尊重學生的智慧,傾聽學生的聲音,應該把每一位學生的頭腦都看作是一個寶庫,想盡辦法去激活它、開采它。那是去年冬天,天公作美,風中紛紛揚揚的大雪從天而降,校園銀裝素裹。望著窗外或靜或動的美景,師生的心早已隨著雪花輕揚漫舞,所以在誦讀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后,我們帶者賞雪、悟雪的任務,飛奔到操場,或行或思,或吟或舞,或與雪對話,或干脆與雪零距離的接觸。
優化課堂教學,還應定向延伸,滲透生活。不拘限于教材,不拘限于知識本身,不拘限于知識的表象,善于抓住與現實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內容定向延伸,將現實生活的信息和活水注入所探究的內容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優化課堂教學外,刷新語文作業,讓作業面孔靚起來,也備受學生的歡迎。有時“學生的‘負擔感’并不一定完全是由于作業多或作業難而造成的身體上的疲憊不堪,更多的時候,他們感到的是一種源于‘低效作業’的心理負擔”,學生最不喜歡的作業就是那種機械的、了無生趣的字詞抄寫,這種低效甚至無效而又枯燥無味的作業使他們心累。學生感興趣的是有一定自由空間的作業,所以我們要讓每一個學生享受到人生最初階段的快樂,而絕不是“勞役”,更不是“苦役”。優化語文作業,讓學生樂于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學生的終生發展負責已成為教改的重要課題。當今時代隨時隨地撲面而來的多方信息,也為語文作業的開放性提供了諸多條件。筆者把開放性的作業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應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整合歸類,形成體系,便于學生融會貫通,鞏固積累。例如,學了古詩文后,便可讓學生分季節、景物、哲理、抱負等進行名句的分類整理;一個文言文單元學完后,按通假、一詞多義、古今不同義、詞類活用等分類整合,這樣積累的知識不僅系統,還能運用自如。
這類作業主要體現在課外閱讀上。面對浩瀚的課外讀物,有時學生漫無目的或無從下手,結果往往得不償失。所以這類作業就應在學好課內文本同時,按照老師的引領科學有效的去完成。學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朝花夕拾》,學了《我的叔叔于勒》讀《莫伯桑短篇小說選》,學了《食物從何處來》讀《狼圖騰》……課外精品的閱讀,彌補了課本閱讀總量的不足,彌補了課本范文與學生生活有時空距離的缺憾。課外閱讀(包括網上)要有一定的數量要求,否則就不符合語文學習“舉三反一”的特性。摘抄的是精彩語段、錦言佳句,而評析則是寫出對所摘內容的理解和獨特的感悟。
這類作業主要集中在日記或隨筆的常規練習上,目的是刻意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新生入學就要求人手一個積累本,然后起上一個動聽的名字——“五彩貝”,其中可以作摘評,更主要的是誘導他們練筆,帶領他們積累生活。課外練筆由開始的信馬由韁到結合課內學習重點的成規矩成方圓,數量由少到多,內容由平淡到深刻,呈循序漸進的態勢。初一時每周至少寫一篇課外“隨筆”,初二、初三時一至兩篇,字數亦根據情況而定,但不作死規定。這類作業,可對見聞情感進行進行描述,可對心愛之物、“學習天地”進行介紹,可對街頭廣告、標語、乞丐加以議論,當然喜歡文學的還可以寫詩、虛構小說,美麗的童話、迷離的科幻,隨心所欲。盡管有些稚嫩,但從大大小小的“貝殼”里折射出中學生的表達欲望、多維的思想、五彩的生活畫面。面對初中三年厚厚的四五本“彩貝”,有的同學總結到:“……它將是我一生中的無價之寶……我們是在積累語言,更是在積累幸福,因為我們在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刻劃著生命的痕跡。”
這類作業能夠充分利用無窮無盡的社會資源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給學生不定期的布置調查作業,探究、關注、記錄生活,然后匯總、展示到課堂上,能進一步激發作業的熱情。學生通過課下搜集調查,電視節目的彩排,課上小組的現場演示,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力、文字策劃力、口頭語言表現力,而且現場機智也得到了鍛煉。特別是節目的場外記者,靈活機動地對聽課師生進行的“生活中你是如何進行環保的?”現場采訪,更能看出學生對這類作業的喜愛和重視。這種真實自然狀態下的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使語文作業多樣化、豐富化,單一的文本形式被打破,引爆出來的是新思想、新創建的火花。
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告訴我:語文教學絕不可唯“應試”是從,使學生陷入各種機械的題海中。應嚴格遵循語文教育學科的規律,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語文素養,那么就會“無心插柳柳成蔭”,成績也會如水到渠成令人欣喜。
縱觀古今中外的教育,無論體制有何種差異,都把對下一代進行民族語即母語的教育放在首位,因為它是傳承、延續、發揚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載體。在語文教改之路上,雖“路漫漫”而“修遠”,我亦愿“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