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丁蘭實驗中學 浙江杭州 310021)
百度百科解釋“恨鐵不成鋼”是形容對所期望的人不爭氣不上進感到不滿,急切希望他變好。這句話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六回:“只為寶玉不上進,所以時常恨他,也不過是‘恨鐵不成鋼’的意思。”賈政平日政務繁忙對寶玉疏于管教,管教起來也是打罵為主,作為父親對寶玉的教育屬于典型的權威型教育,他所實施的棍棒教育,令寶玉極度恐懼,每次聽到父親要見他,他都嚇得直哆嗦。
是什么原因導致父子關系達到如此緊張的地步?刨根究底竟是寶玉要讀什么書,為什么而讀書的問題。賈政是受封建傳統思想文化熏陶的知識分子,學而優則仕是他的讀書目的。而寶玉這塊“鐵”獨獨熱衷于詩詞曲賦這種“雜書”,他沒有按照父親預設的軌道,煉成專心于四書八股的“鋼”,以求得科舉入仕之路。當然賈府上下除了賈政對寶玉采取粗暴式的教育管理,以賈母,王夫人為首的賈府對寶玉都達到了溺愛的地步,這樣兩極分化不一致的教育也是最終產生教育悲劇的原因。
由紅樓夢中“恨鐵不成鋼”的封建家庭教育方式,讓我想到在當今的校園里是否也在上演著類似的教育悲劇。當學生們無法滿足老師的期望,沒有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時,這句話就成了老師們大動肝火,做出無益學生發展的言語行為后,對學生的“安撫”亦是對自己的師德尊嚴的寬慰。
對于這樣的教育我只想問到底是要“恨鐵不成鋼”還是應該“百煉成鋼”?如果說“恨鐵不成鋼”的恨是愛的意思,那這種愛也是一種教育領導者為了達到目的自私的愛,是一種盲目不科學的愛。下面我就具體的案例來說明為什么不能再打著“恨鐵不成鋼”的口號實施權威教育了。
七年級剛開學沒多久,班里面那些從小學就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開始“原形畢露”,不做作業,不認真聽課,下課打鬧等等違規行為。有一位男生總是不寫作業或者抄同學作業,或者網上搜答案,每次找他談話教育的時候,他表面承認了錯誤并表示下次不再犯了。一次我把他家長請到辦公室來談話,剛跟他反饋孩子的在校表現,家長就開始發怒很生氣,并大聲的呵斥責備孩子,孩子剛反駁兩句,家長竟然在辦公室就對孩子動了手,狠狠地一巴掌打在了孩子身上并威脅說下次再犯錯誤就怎么怎么樣懲罰他孩子。
這次之后我就明白了為什么那位學生總是要抄作業,應付老師的作業任務,都是為了避免暴力懲罰。小時候就會因為害怕犯某種錯誤被懲罰挨打而通過耍小聰明的方式蒙混過關,慢慢的就養成了心存僥幸的習慣。
中國從來不缺民主家庭教育的典范,古有諸葛亮之《誡子書》,教誨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今有曾國藩之《家書》,訓誡兒子“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成功的父愛教育會給子女帶來受之不盡的自信與夢想。千百年來, 很多家庭一直受“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這種封建的家庭教育理念影響,而這個權威角色的扮演者也往往是父親,這導致父親在孩子心目中威嚴有余而慈愛不足。那么如何做才能避免錯誤的“恨鐵不成鋼”教育呢?
管教孩子一直是父母的頭疼大事,打了自己心疼,不打又怕孩子不吃教訓,有些嚴父至今還信奉“不打不成材”。心理研究表明,專制型父親教出的孩子往往缺乏會責任感,存在人際交往的障礙,暴力教育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極度不利,更容易把棍棒教育代代相傳。所以,成功的父職教育,在于父親對孩子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此作為推動孩子成長的動力。
現在社會競爭多、壓力大,有些父母將這些消極都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因為他們的一點小錯而大發脾氣,嚴厲苛責,甚至使用家庭暴力。這些錯誤的情緒管理方式,都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巨大乃至終身的傷害。因此,父親要警惕自身的情緒轉移,不要把孩子變成自己情緒發泄的出氣筒。
工作忙碌不是逃避父職教育的借口。從孩子出生那刻起,“父親”的身份就意味著責任和親情。父職教育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在親子互動中來鍛煉孩子的毅力和自制力,父親需要與孩子共同成長,彼此促進。父親絕不可以忙碌為由,放棄與孩子溝通的機會,錯過與孩子一同成長的機會,到頭來后悔莫及。
筆者自己是從農村的初中通過努力考上了縣城里的重點高中,剛進入高中時還沒來得及適應新的生活條件就被繁重的學習任務壓在身上,第一次月考就考了很差的成績。班主任數學老師找我談話,用恨鐵不成鋼的語氣跟我說,一開始他對我多么的充滿希望,但是我怎么那么不努力不上進,考試成績讓他失望了!回去后我也覺得自己很不努力,于是不停地熬夜做題,要證明自己很努力,但是接下來的考試仍然不理想。于是我開始懷疑自己的智商,認為自己不是上學的料,慢慢變得消沉。但是美麗大方的英語老師總是給我鼓勵,給我信心,她看到了我的努力也積極地肯定了我的上進心。耐心地引導我如何提高學習效率,改善學習方法,每次看到她充滿笑意的眼神,我內心就充滿了力量與希望。
現在回想起那段讀書的經歷,最感激的還是給我陽光能量的那位老師。而總是恨鐵不成鋼的那位老師,如果當初他能看到我的努力,能肯定我的積極付出,或許我后來的學習就不會那么痛苦。老師不經意間的一句表揚可能就是學生學習的莫大動力。
要想造就“百煉成鋼”的學生,首先要發自內心地愛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正確的引導他,給他鼓勵,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他才會更加積極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