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汀羅鎮中心幼兒園 山東東營 257452)
對于剛進入幼兒園的孩子來說,班級是其加入的人生第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作為其中一員的孩子就要遵守這個組織的種種規則,接受成人的管理與控制。但是約束與管理并不是把幼兒管死,就要有一個“收”與“放”的問題,即在追求常規教育下又不失兒童自由的發展。這不得不讓我們對現存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合理性進行重新審視,還常規教育正源。
在幼兒園常規教育中,教師往往借助各種管理技術與道具,實現對兒童的管理與控制,將幼兒的生活局限在預定的生活軌道上。
1.常規教育常用的手段
場景一:有“魔力”的兒歌
喝水上廁所的時間到了,一部分孩子快速忙完后回到教室里,有坐著的、站著的、蹲著的……,形態各異的孩子都在嬉戲打鬧著,還有一部分孩子在盥洗室里邊“悠閑”的忙著自己的事邊竊竊的私語,此時的教室里又“開鍋”了。教師看了看盥洗室里的孩子,瞅了一眼墻上的鐘表,邊拍著手邊念到“小手拍拍,我把小手背起來。小手拍拍,我把小手放起來……”孩子們一聽到兒歌立即“各就其位”,跟著老師做著動作念起兒歌來。
這個是在幼兒園中所看到的最普通的場景。幼兒的文化食品—兒歌都被賦予了特殊的任務:約束幼兒、進行常規教育。鈴聲、音樂、手勢及兒歌都是幼兒園常規教育的手段。它們的出現,連同它被成人賦予的寓意一同被兒童毫無疑問的接受,成為幼兒班級生活的“指揮棒”。
2.幼兒無奈的生活
場景二:吃午飯的時間到了,在老師強調吃飯的紀律后,孩子們安靜地吃飯。突然,欣欣叫到:“老師,彤彤不吃胡蘿卜,還把米飯弄到桌子上了。”老師看了一眼不說話的彤彤然后說道:“彤彤,你把胡蘿卜吃掉,一會我檢查!小心點,別把米飯掉到桌子上,剛剛講過又忘了,欣欣你也快點吃!”彤彤沉默著并“艱難”的吃著胡蘿卜。
在幼兒園中,以上的場景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場景二中欣欣的告狀顯然與飯前教師“金科玉律”式的常規教育有關,而教師不分青紅皂白強求彤彤吃胡蘿卜,這正是常規教育要求共性特點的顯現。彤彤在教師帶有恐嚇式的要求下,不情愿的服從了老師的命令。
1.幼兒園常規教育目的的異化
一提到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我們會很自然的想到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維護正常的保教工作,因為這是幼兒園保教工作的需要。但其最主要的目的應是為了促進孩子的發展,使孩子從一個夢游者、一個不自由的、被決定的、有依賴性的、被動的人改造成為一個覺醒的、有意識的、能動的獨立的人,即我們常規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自制而自由的人。
然而,現實中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卻被異化了。它被異化為防范并限制幼兒的行為、異化為為教師開展活動提供便利。教師實施常規教育的過程成了對幼兒行為控制的過程。教師充當著至高無上的管理者的角色,是社會的代言人,他們全然不顧幼兒切身的需要與感受,把幼兒當成任意捏造的泥巴,等待修剪的樹苗。他們努力創設能夠控制幼兒言行的外部環境,用心探索“有效的”手段,希望兒童的言行能達到自己的要求以實現自己的目的場景。
2.幼兒主體性的喪失與創造性的扼殺
教師將幼兒視為需要成人照顧和關心的不成熟的個體。常規將一切活動都程序化、規范化,像柵欄一樣不能使幼兒越“雷池”半步。在教師的腦海中:幼兒要聽老師的話,你應該怎么、你必須怎么,沒有為什么。在幼兒的印象中:教師是權威人物,到什么時候干什么,老師早已替我們安排好了,我們不用多想了。教師的高控制管理和“包辦式”的照料使幼兒高度服從教師的意志,這種服從使得幼兒的自主性和規則意識很難形成,就出現了教師聽膩了的話、見慣了的事。“尊重幼兒,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展”逐漸成為一句口號。
3.幼兒生活的異化
幼兒生活的異化是指隨著兒童主體的喪失,兒童處于被訓練、被塑造的客體地位,失去了其生活的意義。兒童生活的異化就在于常規教育的規范化、科學化與標準化,線性的生活方式將兒童豐富的生活世界簡化為“守規矩”“聽話”式的單調生活。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幼兒學會了“解讀” 教師的言行舉止,懂得了偽裝與迎合。他們過早的脫下兒童天真爛漫的“外衣”不情愿的戴上成人成熟而圓滑的“面具”。但是這“面具”只是在教師的面前發揮作用,在教師控制和常規的“漏洞”處,幼兒仍然有著自己真正意義的生活,有著自己解讀生活的方式,有著發自內心的振奮與激動,此時他們才真正屬于自己。
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為強烈。當幼兒完全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并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時,他會表現出驚人的自制力與約束力并積極主動的與他人協商、調解建立規則。此時,一切外在的規則與紀律對其而言都是多余的。“讓規則在幼兒的生活中生成,讓規則在幼兒的體驗中獲得。這就要求教師將精力從過多的控制兒童與紀律約束轉向精心設計活動,創設有“準備的環境”;這就需要教師以平等的姿態與兒童對話,有敏銳的眼睛發現兒童的需求,有靈活的頭腦創設問題情境;讓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與修改,讓其體驗到規則的缺失所帶來的問題,領悟到遵守規則帶來的自由與和諧。
“當一個人成為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從某些活動準則時,他能夠節制自己的行為,我們可以稱他為守紀律的人。”我們所要培養的及社會所需要的正是這種能夠自由而自制的人,能夠自我管理的人。因此,常規教育的使命是解放兒童,引導兒童建立規則意識,培養能夠做自己主人的人。
[1]吳康.《教育社會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83
[2][美]E.弗洛姆.《在幻想鎖鏈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馬克思和弗洛伊德》[M].湖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15
[3]鄭三元.幼兒園班級制度化生活[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95
[4]邊霞.論兒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學前教育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