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仙游縣金石中學 福建仙游 351200)
物理知識的學習大都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因此物理實驗探究課對于物理科的學習尤其重要,而一個實驗探究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分析論證——交流與評估”,這個過程的建立,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物理實驗探究要做到少講,真的是很困難,因為在上實驗探究課時,教師要給學生介紹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實驗器材的構造、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等,這些內容講下來,教師所用的時間必然就多了,不符合課改的精神。那怎樣才能把課堂的時間交給學生呢?我想只要教師將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就會自己去探究而不用什么都要老師去講解了。
下面分幾個方面談談怎樣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1.預習和導學案的重要性
預習主要是提高學生獨自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的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的預習會讓學生對教材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對知識點有全面的了解。近幾年的課程改革,課堂上再也看不到老師滔滔不絕,大多看到的都是學生自學,老師的導,所以要讓學生學得有效率,預習顯得就很重要。
“導學案”的編寫我覺得是課改最為重要的一環,因為學生的學和老師的導都是圍繞導學案的,所以導學案的質量的好壞直接反應學生的學習質量。導學案的作用一是要提高學習的效率;二是突出學習的知識結構,使學習的內容簡單化;三是有利于學生的學和老師的導。所以在編寫實驗探究課的導學案時,就要將我們上課需要講的重點內容,課堂上要涉及的問題都要體現出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實驗器材、實驗目的、實驗原理等,為學生構建一個學習的“路線圖”,輕車上路。
2.實驗器材的準備
一些復雜的實驗器材學生第一次見到,無法通過教材的預習掌握使用方法,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引導。首先,我們可以將實驗器材構造的名稱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用產品說明書的形式,在我們的導學案中體現。通過閱讀說明書達到對器材構造和使用方法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產品說明書的習慣。再次,對其中比較難懂的,比較重要的構造、注意事項通過老師的講解,讓學生正確掌握。
實驗原理是我們進行實驗的思路,有了思路我們就可以把握實驗的重點,操作起來得心應手。從而進行實驗的設計、改造和創新。所以學生在進行實驗前必須知道本次實驗的原理。例如,在進行“測小燈泡的電功率”的實驗時,實驗原理是P=UI,測電功率就等同于測電壓和電流,而我們學過了測電壓和電流,這樣進行實驗也就簡單了,只要多次改變電壓和電流的數據,就能測出在不同情況下小燈泡的電功率。
在實驗中,很多因素都能造成實驗現象不同,也可能和我們需要得到的結論不同。因此選擇好的實驗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完成實驗。初中物理的探究方法不多,常用到的也就那么幾個,選擇好正確的方法,那進行探究實驗就輕松得多了。
在進行“探究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的試驗中,所用的實驗方法是控制變量法,這個試驗中,只要清楚需要改變的因素,只讓這個因素改變其他不變,再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就可以完成實驗探究了。所以教師必須先要讓學生掌握我們初中常見到的實驗方法。
實驗結論的歸納和總結是對實驗現象和數據的概括和總結,找到共同點和規律,然而很多同學在總結時,總是不符合我們探究的問題,或者說得到的結論與我們探究的問題不相關,答非所問了。在描述結論時還要注意所使用的探究方法,這樣才能描述準確。比如說用的是控制變量法,在描述時就要控制好變量。
下面舉一個教學實例,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實驗中。首先,讓他們預習導學案,充分利用導學案引導學生的學習,比如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壓力作用效果通過什么現象來體現?引導學生對本實驗有個完整的思路,畫好“路線圖”。再引導學生選擇實驗器材和實驗方法,實驗器材可以隨意選擇,身邊的器材都可以。小組之內相互討論,最后學生展示。
從學生展示的結論看,他們基本完成了這節課的實驗探究,第一位學生用到的器材是教材中的器材,由于這個實驗需要用到的是控制變量,所以這位學生在描述過程中,特別強調了不變的量和改變的量,而且描述結論時也描述的很正確,基本上和我們老師描述的一致,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第二位同學,選擇的是氣球,一邊用手指一邊用手掌擠壓,第二次實驗手指用大小不同的力壓氣球,也能很好的完成實驗。第三位同學是讓我最滿意的,是一位女同學,她用到的是粉筆盒,將粉筆盒平放、側放、豎放在海綿上,然而當她做實驗時,發現形變量很小,基本沒什么變化,當時她一點都沒有慌張,她接著把2個鉤碼放在粉筆盒上,現象比剛才好點,但還不是特別明顯,然后她再想就是用家里的肥皂平放和豎放。雖然說她的實驗現象不是很明顯,但她善于思考的能力真的很棒。
從以上的實例看,物理探究實驗如果只是我們老師講解,涉及的問題可能不會有這么多,可能也就是按照課本的實驗來講解,或者說再舉2個例子。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可以參與到探究實驗中去,這樣印象會更深刻,所遇到的問題會更多,那解決的問題也就更多了。既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樣的學習,學生才能成為學習的主體。
[1]李小榮.《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將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新課程學習·下旬.2013,(10)
[2]王梅軍.《巧控變量探究蒸發》.《中學生數理化(八年級物理)(配合人教版教材)》.2013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