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第二實驗高新學校 吉林長春 130000)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家,古時候各個朝代的教育家都對“怎么教”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F當代,國家始終依據時代的需求制定各項方針政策以指導教育的發展方向。例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改進美育教學作出重要部署,國務院對加強學校美育提出明確要求。到了二十世紀末,1999年1月3日國務院批準頒布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該計劃中首要一條就是提出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提高國民素質。這里指的“素質教育”是創新精神和實踐精神,強調學校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生發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紀初, 國家提出核心素養的理念,核心素養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即教育要從單純的技能轉向培養學生終身適用的能力。
由此可見,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技能,更要注重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如何落實核心素養的理念呢?
小學階段的音樂只要以審美為中心,以感受為主。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F在的學校中的音樂社團也是很多的如:舞蹈社團、合唱社團、音樂劇社團、管樂社團等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多姿多彩,孩子們在參加社團活動得到知識的同時也增加了師生、生生的交流機會。這種音樂社團的參與正是核心素養中“社會參與”培養?;A教育中的音樂教育是核心素養的好伙伴、好工具。要想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就必須注重核心素養的三個方面——“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而想要這三個方面共同發展則離不開小學音樂教育。
談到教學一定離不開新課改的三個維度教學目標。首先在知識與技能目標中我們應該著重培養孩子們的“文化基礎”例如,《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課時其主要的內容是通過歌曲的學習感受內蒙古的風土人情。該堂課的過程應該分為三個本分。第一個部分是學唱歌曲,感受蒙古音樂旋律上的特點。第二個本分是學習蒙古的舞蹈,感受蒙古族舞蹈地域化和生活化的特點。第三部分是拓展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內蒙的風土人情。第二課時可讓學生們用回家收集的有關蒙古族的知識進行師生、生生交流。還可以讓學生們展示他們自學或是自己編創的舞蹈。整堂課的設計貫穿了“文化基礎”中的六個點。對蒙古風土人情的了解對應的正是“文化積淀”“人文情懷”的培養。感受蒙古音樂的特點正是“審美情趣”的培養。而在第二課時中孩子們自主對蒙古文化的交流學習就是對“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索”的培養了。現在的小學音樂課程中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是教唱一首簡單的小歌謠了,其次,過程與方法的目標中應該重視“自主發展”的培養?,F今的音樂課活動多種多樣。在音樂活動課《小青蛙》的設計中教師通過游戲“誰的小耳朵最靈敏”導入了合唱。通過讓孩子們唱一唱的環節感受一下合唱的魅力。接下來可以逐步把權力交給學生,教師引導。讓孩子們根據合唱的特點討論什么叫做“合奏”,在讓他們分組選擇一些樂器用小組配合的方式對“合奏”進行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請其他小組參加討論,說一說什么樣的樂器適合在一起?怎樣的合奏是真正的合奏而不是噪音?這樣一堂課下來孩子們充分得到了“自主發展”得培養。最后,我們最不能忽略的就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在核心素養中的“社會參與”與之可謂是相輔相生。音樂社團的開展大大解決了“社會參與”培養的難題。教師在社團活動設計的時候就可以考慮到將社團活動的地點進行靈活的設計。比方說,合唱、舞蹈、管樂、音樂劇、曲藝、戲曲社團可以一起編一臺小節目,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進行售票演出,所得的收入捐給希望小學或是有疾病需要幫助的人。在這樣的社團活動中孩子們自然而然就得到了“社會參與”的培養。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得到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的培養。在活動的設計中得到了“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運動”的培養。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新時代的價值觀是聚焦核心素養?;A教育中的音樂教育是核心素養的有力幫手。音樂教育在核心素養的培養中更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音樂教育中更容易培養學生們的綜合知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