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第二實驗高新學校 吉林長春 130012)
剛剛入學,孩子們在自由活動時,不會做游戲,經常風一般地奔跑,追逐,這樣很容易受傷。于是,我不禁第一時間想起教孩子們學跳大繩。因為12級6班孩子大繩跳得很好,我有信心,有經驗,教會這群相信剛入學的小豆包學會跳繩。于是,每日午間和大課間,班級的集體游戲時間是“跳大繩”。
首先,我教會每一名孩子的站位,跳位,和跑位。這“三位”可以說是跳大繩的絕技。只要孩子把這三個位置記住并跳大繩時學以致用,那么孩子學會之后會如魚得水,不會出現任何失誤。我先在班級黑板上畫圖,告訴孩子們這三個位置。當小家伙們初步了解三個位置后,我們又現場教導。在三班的活動場地,總會看到兩個大圓圈,一個箭頭。我告訴孩子們站在一號圓圈內,準備上繩,跑到2號圓圈中跳起,再從箭頭方向跑回隊尾。實地演練開始了,因為孩子們不會跳繩,甚至對搖起的大繩心生恐懼,個個都不敢上前,甚至身子還要向后傾斜,這就需要老師的用力前推了。
“萬事開頭難”,從教導孩子跳繩就可看出。起初小家伙們不愛跳,不敢跳。我只能一邊搖繩,一邊推孩子向前跳。有的孩子給個助力,就輕盈地跳過大繩,有的孩子則是無論老師怎樣用心付出,也不會挪動一步,反而是因為向后傾斜的厲害,還會向后跌在老師的身上。這樣反反復復,一天下來,我的手已是酸痛無比。但若是就此放棄,那么孩子們跳大繩也會被落下,所以還得咬牙堅持。于是,每日與孩子練習跳大繩,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動力,我提出這樣的獎勵政策:只要在練習中,有一次跳過大繩,回班就會頒發獎勵。雖然一片棗片并不珍貴,但能在校園吃上一片棗片,而且大多數人還吃不到,這可就不同了。在練習時,孩子們都多了絲嚴肅和認真。就這樣,在棗片的激勵下,不到兩周,身體協調能力較好的孩子都能推著跳上大繩了。在這一過程中,還需注意的是,經常有幾個孩子,總會趁著老師不注意,跑到一邊玩去了,經驗使然,這樣的孩子經過練習明明可以跳得很好,可是卻落在了大家的后面。所以這樣的孩子需要班主任老師特為關注,可以要求在前,評價在后,做到每個孩子都不落下。
經過半個月的練習,班級除兩名孩子,其他人都能推著跳上大繩。接著就應該對孩子提升難度了。我對學生說:“能不用老師推的,自己就跳上大繩的孩子,無論過與不過,都有獎勵?!边@樣做,是為了增加孩子的勇氣,其實,孩子可以自己跳了,但還未過了自己心中的那道防線。但要求一出,自然有想要嘗試的孩子。自然,看到別人敢跳,甚至還有跳過去的,這就激起了孩子的想要自行跳過大繩的欲望。于是乎,一股自主跳繩的浪潮興起,第三周左右,孩子們初步已能做到自己跳上大繩。
因為大多數孩子已經會跳大繩了,接下來的練習中,就是糾正孩子的三位了。因為雖已傳授絕技,但畢竟是初步學習,沒有老師的進一步指導,也只能學會皮毛而已。所以,還需平日的訓練,糾正每個孩子錯誤的姿勢和慣有的不標準動作,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孩子跳繩后不刮繩,不絆繩,不踩繩等情況的發生。所以,平日里練習時,不是孩子跳過去就對了,而是要關注他的三位都對嗎,不對的話及時指出,并告訴孩子正確位置。機靈的孩子會通過這樣鞏固練習,明白三位,并慢慢跳得準確。漸漸的,我會把原來的兩個大圓圈縮小,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跳得更精準。
慢慢的,孩子們跳得越來越好。有一個叫軒逸的小男孩不用空繩,直接就可以連上了!趁此機會,回班對軒逸大大贊賞,并鼓勵孩子們連跳。并從此,能連上的繩的孩子每日練習都有獎勵。顯然,棗片又一次刺激到孩子的味蕾,于是連跳的孩子從1個最后增至12個。
并不是每一個孩子老師教導了,他就學會了。我們班就有兩個孩子。小瑩和小熹很乖巧,每次訓練都在,可仍然沒有學會。面對這樣的孩子,自然需要我單獨與孩子練習,并要找出孩子不會的根本原因。于是,我仔細觀察每次兩個小家伙跳繩的樣子。小瑩是不敢上繩,小熹是反應要慢上幾拍兒。于是,我建議兩名孩子的家長在家里練習跳小繩,因為通過小繩的訓練,孩子也可以慢慢的找到繩感。當然,家長因為在家有很多事情要與孩子做,所以并不能對他們寄予太大期望,還要靠老師的練習。
于是,我在進行單獨練習的時候,會先讓孩子在繩上跳,起初一周,兩個孩子單獨跳繩,一個也跳不起來,慢慢的能跳兩個,三個。這時,我知道機會來了,推著他們上繩,并大聲喊道:“跳起來!”總會有令我驚喜的一幕發生:竟然跳過去了!兩個孩子當第一次跳過去的時候,簡直自己都不敢相信,還要停下來回味一下,剛才是自己跳過去了嗎?
就這樣,每日的練習還在繼續。現在,孩子們跳繩已不需要發獎勵了,因為跳大繩已經成為了孩子們的一種技能,小家伙們都自信地認為自己能跳得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