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撫州 344000)
中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蓮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枝靚麗的奇葩。蓮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且覆蓋領域寬廣。無論是詩歌、繪畫、音樂、舞蹈,還是日用器皿、工藝制品、建筑裝飾、飲食、醫藥乃至佛教,到處可見蓮文化的絢麗風采。
1.蓮文化的起源
蓮文化在我國最早形成大約在西漢至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人們把蓮花從湖畔沼澤引進田間池塘種植,并對蓮的各個部位分別命名。栽培蓮花供觀賞,最初出自帝王的享樂需要。2500年前吳王夫差為寵妃西施欣賞荷花,在太湖之濱的吳巖山修“玩花池”是人工砌池栽荷花專供觀賞最早的賞花之地。蓮花以它的端莊大方,明潔雅麗的自然美,深入人心,贏得了大家的廣泛喜愛。詩詞歌賦、散文、小說等文學領域大量的文墨都是描繪蓮花之美。“制芰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賦予了蓮最美的品質。蓮是中國傳統文化審美的碧玉,也是人們追求高潔品質的真實寫照。
2.蓮文化的發展
秦始皇完成國家統一后,蓮花逐漸滲透到農業、經濟、醫學、宗教、藝術等各個領域。漢代以前,我國蓮花品種均為單瓣的紅蓮。到了魏晉,出現了重瓣蓮花;南北朝時期又發展有并蒂蓮花。魏晉時期佛教傳入中國,蓮花成為佛教的主要裝飾圖案。唐宋時期,蓮花大量運用到繪畫、陶瓷等工藝品的設計中。徐渭、朱耷、董其昌等都創作了眾多蓮花藝術珍品。蓮花以清新脫俗的優雅氣質深入民心。
廣昌為江西白蓮的傳統種植區域,自古就有“蓮鄉”的雅稱。據《廣昌縣志》記載:今廣昌縣境內的種蓮歷史始見于文字記載為唐代儀鳳年間(676-679年),迄今1300多年。今廣昌縣境內最早的白蓮池為古南豐縣興城鄉安上里山下村蓮塘尾,亦即今廣昌縣頭陂鎮山下村。今廣昌縣境內第一個種蓮能手為北宋散文大家——曾鞏的遠祖曾延。
2013年9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授予廣昌縣“中國蓮文化之鄉”稱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反映廣昌蓮文化的書籍相繼出版,有生產、科技、藝術等方面的,以單篇作品為主。而綜合反映廣昌蓮文化的書有《廣昌白蓮志》,這本書主要從史書角度來闡述廣昌蓮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發展。《廣昌蓮文化》其內容側重于歷史和當代蓮文化的結合,拓寬了蓮文化研究領域。商貿頻繁交往,外來文化融入,不斷深厚了廣昌蓮文化的商業底蘊。“香遠益清,志遠求富”成為廣昌蓮文化旋律中響亮的音符。“太空白蓮”、“廣昌物流”都已成為全國的知名品牌。茶薪菇、澤瀉、速凍鮮蓮占有70%的國內市場,一些產品出口海外。這些都是廣昌商人用實踐推動了蓮文化的發展。
1.打造驛前古鎮為文化旅游區
蓮花古鎮-廣昌驛前鎮2014年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它屬明清古建筑,由40余處單棟構成,其高墻深巷、曲徑道幽、飛檐翹脊、木刻、磚刻、石刻古樸典雅,栩栩如生。這里的居民世代種蓮,村前屋后的池塘皆是蓮塘,而在古建筑群的雕刻中處處可見蓮蓬、蓮葉、蓮花等吉祥圖案。當地人文歷史沉淀豐厚,滲透著濃郁的蓮文化。姚西村被譽為“中國蓮花第一村”、“賞蓮第一村”。“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萬畝太空白蓮,無數碧葉荷花吸引著眾多的游客。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厚的蓮文化歷史背景提升了古鎮的旅游品味。對現有的蓮田進行改造,使大規模的蓮田成景,而不僅僅局限于姚西村。在保護古建筑的基礎上,對整個古鎮進行統一規劃是非常必要的。在景觀設計、交通安排、綠化設置、建筑設計、環境燈光照明設置等進行全面系統的控制,把提升人文品位、修養放在第一位,可以開設和推行賞蓮游,蓮民俗表演、蓮美食創意、蓮花燈會等系列活動,以豐富旅游項目,弘揚蓮文化。古鎮既要滿足農業生產需要,同時又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娛樂等場所,從而促進蓮鄉的文化旅游業以及相關產業鏈的形成,更有利于蓮文化的傳播。
2.以“蓮元素”的建筑符號開展具有特色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廣昌旅游業的發展
以驛前鎮為旅游中心覆蓋周圍各個鄉鎮及縣城,把蓮文化中“蓮元素”運用到整個城鎮化建設中,采用蓮花造型或運用蓮元素建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蓮花建筑,體現出濃濃的蓮鄉特色,蓮鄉氣息,彰顯廣昌城市規劃建設中的特色。讓古建筑和具有現代化氣息的新蓮文化建筑融為一體,既有古色古香之味,又有時尚現代之韻。廣昌城鎮建設的創業文化氛圍也日益濃厚,目前廣昌以蓮命名的古跡地名、人名、店名和商標極為普遍,且沿襲至今。著名的古跡有:“白蓮池”、“蓮花刻漏”、“蓮香堂”等;以蓮取地名的有“蓮花大道”、“蓮花廣場”“蓮花大橋”等。使蓮文化演繹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激勵人心的亮麗人文景觀。
廣昌的蓮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多彩。把自然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有機結合在一起促進蓮鄉的旅游業,以繼承和豐富蓮文化的內涵,促進蓮文化的健康、有序發展。
[1]符鎮國.廣昌蓮文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2]符鎮國.廣昌白蓮志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