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明縣第一初級中學 曹玲玲
走在路上總能聽到孩子抱怨作業多、寫不完,也有家長反應說孩子作業寫到很晚……但是翻看學生交上來的作業,對比學生的成績不禁陷入沉思:學生也在努力地學習和寫作業,但是這種努力并沒有與其對等的收獲,到底是哪里出現了問題?反思自身,是不是作業的布置形式?
檢查教案和聽課中都發現教師忽視作業布置這一環節。作業設計簡單化和操作盲目化,有的臨時抱佛腳。比如:教師授課結束后,臨時選些題讓學生完成,習題質量可想而知,效果也不言而喻。這是傳統的作業布置形式。
傳統的作業布置形式常常不顧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情況,“一刀切”地布置所有學生的所有作業。強調整體性和統一性,為達到統一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導致班內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而有的學校由于平行分班,學生的學習基礎、智力水平、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差異自入校時就已經存在,面向中等水平“一刀切”的教學要求導致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級分化日益加劇。筆者所任教的兩個班級就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
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本人多方面查閱各種資料和文獻,發現初中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數學的興趣和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布置作業時再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已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為了緩解這種兩極分化的現狀,經過多方面的學習和慎重的思考,我覺得分層布置作業更適合我們的學情。
分層布置作業是一種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它強調了“教師所安排的作業和任務要適應學生的學,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不能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發展來換取另一部分人的發展”,而是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提高,讓尖子冒出來,使多數邁大步,叫后進生不落伍,達到班級整體優化”。
數學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分層作業就是以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為基礎,以“潛在的、可能的發展水平”為定向,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已學的知識內容等,為學生精心設計分層作業,使作業的內容、難度、形式更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在分層的基礎上讓作業的形式更多樣化,努力創造條件去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要想更好地實施分層作業布置,對教師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要做到:
教師在課前要仔細研讀課標,在備課時高瞻遠矚,瞻前顧后,整體把握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認真分析教材,研讀教材,在正確領會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教育因素,有效、合理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課后作業內容,將課后作業劃分為三個類別,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
第一層次為知識的直接運用與基礎練習,以掌握基礎知識為主,這部分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第二層次為變式題或簡單的綜合題,重在技能訓練,提高速度;第三層次為綜合題或探討性問題,重在提高綜合能力。可以以I、II、III表示這幾個層次的練習。作業還盡量分開課內作業和課外作業,課內作業盡量是一些基礎的與上課所學相配套的書面作業,課外的可以是一些實踐類型的、提升學生興趣、提高學生能力的小任務。
科學的分層是分層作業布置實施的首要前提,只有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現狀充分了解,才能在分層時、布置作業時有的放矢。這要求我們老師從各個方面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等等,并依據此將班級學生按照數學成績分成三個小組。
數學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分到優異組(A組);數學成績中等、能力一般的學生可以分到爭先組(B組);數學成績較差、能力弱的學生分到奮進組(C組)。而且這三組同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一般是以一周為一個周期,家庭作業連續2次得滿分或連續4次達到90分可上升為一級;但作業若連續3次低于60分,則降一級。
學生的作業要及時快速地批閱,在評價或批改學生的作業時,應該采取分類評價的方法,也就是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標準。對基礎差的學生適當放松,對優生適當從嚴。讓優生之間展開競爭,讓優生能夠得到更大的提升。通過這種分類評價的方法,能夠合理評價各層次的學生,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激勵,進一步提高分層作業設計的效率。
尤其對于上課不能集中精力聽講的或者是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盡量采用面批,這樣他們會對作業內容有鮮明印象,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發現和糾正錯誤,正確理解新知,從而達到鞏固知識、提升能力。這樣能使他們在教師的幫助下,及時有效地訂正錯誤,解決出現的疑難問題,從而增加他們的自信心。
其實每一位學生都愿意去學好數學,只是有時候方法不對或我們給予他們的關注不夠,只要我們教師心中擁有對學生的愛與信任,重視他們,欣賞他們,能用適合他們的方式方法去引導他們,而不是武斷的“一刀切”;既對他們的優點和進步給予充分的肯定,又善于對他們的潛在問題加以正確地引導,那么他們將不斷進取,超越自我,展現出我們想象不到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