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重慶 400010)
關于什么是新媒體,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論,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多達幾十種定義。新媒體的新是相對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在報刊、書籍、廣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1,2]包括微博、微信、知乎、分答、斗魚、熊貓、抖音、快手等等。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其中手機網民占比達97.5%,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等應用進入了發展黃金時期。[3]
新媒體具有即時性、多態性、互動性、疊加性等獨特優勢,網民在吸收和分享網上內容的同時,也在不斷創造內容,其創造的內容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媒體,在用戶黏度方面也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極大地動搖了傳統媒體的地位。新媒體核狀散發式的傳播模式加快了信息的傳播以及意見的形成,使得網絡不僅是“發聲筒”,更是“擴音器”。因此,深入研究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獨特優勢、把握傳播規律,是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的重要基礎,更是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的必然要求。
新媒體形態多樣,功能各異,在進行網絡信息傳播時,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當今時代,“人人都是電視臺”“人人都有麥克風”。網民利用智能手機、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無人機等設備,能夠做到不受制作周期、截稿時間等因素的制約,隨時發布、及時更新信息,實現現場動態展示、即時傳輸,信息不經過其他中間審核流程,直接到達關注群體的個人終端。
點贊、評論、互動交流、轉載分享是新媒體明顯的特征。其徹底顛覆了傳統媒體單向傳輸、定時傳輸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來源,也可以隨時隨地對信息進行反饋、評論、補充和互動,滿足了網民體驗式參與需求。網民根據自己的喜好訂閱信息,充分展現了新媒體的魅力。
網絡不僅是信息的聚集地,也是觀點的表達場所,不同的群體通過網絡表達不同的利益訴求,使得網上信息呈現多元、多態特性。[4]同時,網民成長環境、教育環境、生活經歷、工作經歷等存在差異,這必然導致他們分享所見所聞所思所愿的內容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
以微博、微信、直播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圈層文化突出,一些具有相似價值觀、相似經歷的網民聚集在一起,分享所見所聞所思,相互“取暖”。當突發事件發生后,網民自發形成一個個交流圈,通過圈層文化反復進行自我表達、群體討論,不斷強化某種傾向性觀點和主張,導致事件輿情不斷被聚焦、影響不斷被放大。
相對傳統媒體,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頻率大大加快,信息爆炸式、裂變式傳播,受眾數量呈指數級增長。[5]網上任何一條信息的“抖動”,在不同網民的交流、交鋒和交融過程中,均可能迅速蔓延傳播開來,瞬間傳遍全球,最終形成全社會關注的輿論熱點和焦點事件。
德國學者諾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論表明,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6]這導致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意見領袖往往通過設置話題來引領網上輿論,多數網民即使反對該觀點,也很少主動“亮劍”,繼而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目前,新媒體平臺多種多樣,不同的平臺滿足了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新媒體平臺分為互動、社交、問答、直播、音視頻等多個類別。
微博是一種自媒體平臺,可發布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微博的突出特點在于關注機制和簡短信息。[7]微博的基本功能有“關注”“粉絲”“轉發”“評論”“實時搜索”。微博“粉絲”數量代表賬號在傳播和分享信息時影響力的大小;通過微博的“關注”篩選信息,獲取感興趣的內容;通過“評論”就話題進行互動和交流;通過“轉發”分享信息,擴大信息傳播范圍。利用微博傳播信息,尤其需要關注意見領袖微博發布的內容,意見領袖粉絲數量多、話題引導力強,往往能左右新聞事件的輿論導向。
微信用戶規模巨大,多達7億。通過研究發現,微信朋友圈使用率高達87%,朋友圈的文章被重復閱讀和二次轉發,以及文章有效達到指數(閱讀量、點贊數)都很高,已經成為網絡信息傳播的重要力量。因此,發揮好微信平臺信息傳播優勢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提高信息傳播力、影響力,需要在恰當的時機推送標題醒目、內容新穎生動、形式多樣的優質信息,以提高用戶的關注度、接受度和二次轉發動力,達到增強信息傳播效果的作用。
問答平臺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基于搜索引擎的問答平臺,該類平臺是搜索引擎的自然延伸,[8]包括谷歌問答、百度知道、360問答、搜狗問答等,平臺內容主要由網民自發創建并不斷完善,通過被搜索方式達到傳播信息的作用。二是知乎、分答等專業知識分享平臺,專注于對問題進行深度探討,問題回答者需要更高的知識水平,相對于搜索引擎類問答平臺,信息的深度、可信度、知識價值都更高。在傳播信息時,可以借助知乎、分答等專業性平臺傳播知識性強、變化較小、權威性高的信息;借助百度知道、谷歌問答等搜索平臺傳播知曉性、新聞性、動態性較高的信息。
網絡直播是網絡主播通過網絡與觀眾“零距離”接觸的網絡媒體形式,由于網絡直播具有現場實時發布、實時交流互動、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等優點,近年來發展異常迅速。當然,部分直播平臺存在低俗、色情、屢屢觸碰法律底線等現象,還需進一步管理規范。在引導網絡輿論時,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直播的優點,比如開展網上專家面對面等實時訪談節目、開展領導干部與網民互動交流等直播類節目,來傳播我們的聲音、闡述我們的主張,獲取網民的大力支持和理解。
抖音、快手等平臺通過不斷在拍攝上優化濾鏡、美顏、貼紙等拍攝更美的視頻,通過音樂、短視頻、社交、個性化推薦等手段滿足網友愛玩、愛秀、追求潮流、渴望表達自我的心理需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借助智能推薦機制來進行精準推送。將網上信息用生動的音、視頻形式展示出來,基于網民畫像進行精準推送,不斷提高用戶對信息的黏度,是我們傳播網絡信息的重要方式。
當前,網上思想交流、交鋒、交融不斷,利益訴求日益多元、多樣、多變。面對網絡輿論生態錯綜復雜的形勢,必須充分發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定海神針”的作用,牢牢占據新媒體平臺首頁、首屏、首條等重要位置,全方位、多角度宣傳和解讀好思想產生的背景、內容、精髓等,以達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網民頭腦的作用。不管來自哪個方面的思想觀念,都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把尺子來衡量,正確的就支持,錯誤的就反對,引導人們明辨是非、澄清模糊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9]這就要求領導干部懂網、用網,通過網絡了解社區民意,及時掌握老百姓所思、所想、所愿、所需,切實解決好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新媒體的互動交流性,在了解群眾真實想法、真實需求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已經成為我們同群眾交流溝通的新平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10]利用新媒體,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充分與用戶互動,切實走好網上群眾路線。
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的映射,要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就必須網上網下聯動,凝聚共識,求得“最大公約數”。新媒體由于具有互動性、分享性、體驗性、形式多樣性等特點,非常適合發揮網上網下聯系的橋梁紐帶作用。
通過邀請網絡達人線下體驗、線上分享等形式,利用新媒體宣傳新時代、新成就,讓大家真真切切感受到身邊的新氣象、新變化,增強向心力;借助網絡意見領袖對話題的設置能力、對粉絲的影響力,擴大宣傳效果。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深度融合,在廣播、電視、門戶網站、“兩微一端”、直播、視頻等平臺推送信息;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交互式設計、集成化報道等新手段,把好的故事、好的聲音傳播得更廣更遠。加強對正能量稿件的策劃組織,發揮新媒體平臺數量眾多、表現形式各不相同的優勢,進行矩陣式傳播,滿足不同群體、不同時段的不同需求,強化網上正面宣傳效果,引導網上熱點難點,畫好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這個同心圓。
習近平總書記在網信工作座談會上要求,“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10]
目前,使用新媒體的網民數量,以及內容生產量都遠遠超過傳統媒體,網絡空間是否清朗,關鍵還看新媒體平臺內容是否健康。新媒體上還存在博人眼球、斷章取義、無中生有、歪曲事實等不良和虛假信息。因此,在對新媒體加強管理的同時,組織策劃生產更多更好的內容精品來壓縮不良信息空間,引領網上輿論顯得至關重要。
網絡中,不同個體關注的信息、接受的傳播方式都不盡相同,使得網絡傳播呈現分眾化、個性化、多樣化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對網絡信息傳播理念、方法、內容、形式、手段進行創新。[11]過去那種希望通過單一的媒體形式來廣泛引導輿論、引導思想在如今變得越來越困難。
為了強化宣傳效果,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對網民進行畫像,分析網民喜好。根據網民的不同特點,通過網站、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問答、直播、視聽等平臺多渠道、多方式、差異化推送信息,使得每個人看到的信息都是自己想要關注的信息,從而實現信息精準傳播、分眾化分享。
只有用網言網語、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傳播信息,網民才會看、看了才會信,才能自覺從情感認同轉化為行為習慣。在用新媒體傳播網絡信息時,需要我們掌握傳播規律,運用圖解、動漫、微視頻、直播、隨手拍等多種新媒體傳播形式,表達好真實、鮮活、接地氣、有溫度的中國故事,達到增強信息傳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網民對信息的接受度的目的。
掌握網絡輿論的領導權和話語權,關鍵是要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12]這就要求我們在對網絡進行管理的同時,必須加強宣傳引導。各種媒體,特別是新媒體在進行宣傳報道時,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使我們的新聞報道同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聯系起來,同社會變革實際和人們的思想實際結合起來,既不能把大事說小,也不能把小事說大,做到全面、客觀、理性。針對不同性質、不同特點的問題進行正面引導,講求時、度、效,防止有人蓄意制造網絡輿論事件,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主導性,牢牢掌握領導權和話語權。
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使得網上信息的生產方式、傳播渠道、傳播形式等都發生了根本變化。領導干部不僅要經常與老百姓“面對面”交朋友,更要主動利用網絡,利用新媒體的互動性、參與性等特點,“鍵對鍵”地傾聽網民的意見,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網絡信息傳播中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切實走好網絡群眾路線,畫好網上網下同心圓。運用圖解、動漫、微視頻、VR、航拍、隨手拍、直播等多種傳播技術和手段來傳播先進文化,以正確導向引領網絡輿論,不斷增強網絡信息傳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讓新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1]陸鋒梅.新媒體與行政問責研究[D].東華大學,2013.
[2]馬敏.新媒體時代我國廣告產業轉型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2013,30(2):81-84.
[3]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http://www.cac.gov.cn/2018zt/cnnic41/index.htm,2018-01-31.
[4]孫立明.互聯網與中層民主的興起——互聯網與政治發展的中國實踐[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1):89-95.
[5]邢弘昊.論分眾條件下的營銷管理創新[J].新聞愛好者(理論版),2008(9):39-40.
[6]葉苗樂.重大事件報道與國家形象建構研究[D].復旦大學,2011.
[7]張霞.論微博名譽權及其法律保護[D].暨南大學,2014.
[8]寧菁菁.基于“弱關系理論”的知識問答社區知識傳播研究——以知乎網為例[J].新聞知識,2014(2):98-99.
[9]習近平在網信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發表[D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5/c_1118731175.htm,2016-04-25.
[10]王敏.論互聯網時代群眾工作的創新[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4(3): 149-152.
[11]張秀珍,馮曉玉.網絡傳播受眾與傳統大眾傳播受眾的心理特征比較[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5):93-95.
[12]趙素萍.適應新常態 把握著力點努力開創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J].黨的生活(河南),2015(2):7-9+29.